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3-1分子、原子以及离子考点知识梳理+例题.docx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3-1分子、原子以及离子考点知识梳理+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3-1分子、原子以及离子考点知识梳理+例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专题3-1 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知识解读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铁、铜等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2、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一般温度越高,间隔越大,分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联系分子能分解出原子,原子能构成分子易错点1: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和原子的体积大小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
2、变化,如热胀冷缩,改变的是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隔、分子(或原子)的大小不变。易错点2: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与其他原子无法比较大小。二、微粒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1、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常见现象微粒性质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约20滴为1 mL计)中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闻到气味,晾晒衣服微粒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热胀冷缩现象、三态变化,给轮胎充气,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 mL微粒粒子之间有间隔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
3、变化,它们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3)变化过程:(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易错点:能用分子的运动来解释尘土飞扬吗?尘土飞扬不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因为尘土不属于分子,分子体积小,肉眼无法看到。三、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分析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A烧杯中滴入酚酞溶液A烧杯中溶液不变色空气中不含有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将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另一个大烧杯罩住A烧杯中溶液变红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并进入到A烧杯溶液中,使溶液变红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装置拓展
4、】如图,增加了乙装置,其目的是证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四、原子结构1、原子的结构(1)结构原子(2)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中子不带电,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易错点:虽然原子中质子和电子带电荷,但原子不带电。并非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某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无中子)。原子核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体积小、相对质量较大。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排布规律: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a、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b、第二
5、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依此类推。c、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排一层,最多排布7层,(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硫原子为例)质子数的应用: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的应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易得到电子不稳定稀有气体原子8个(He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类原子,化学性质相似三、原子结构的认知历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2、道尔顿原子学说(实心球)
6、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3、汤姆生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4、卢瑟福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现象认识到原子核带正电,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5、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总结:化学中的“第一”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五、离子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如Na、C
7、a2、NH4+(铵根离子)。(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阴离子,如O2、Cl、OH。3、离子的形成(1)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4、离子的表示方法(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及电性。标法是先写数字后写“”“”号,读作“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例如,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表示为“O2”。只带1个单位电荷时,数字1省略不写,如Na、Cl等;若要表示几个离子,直接在离子符号前加上数字,如2个钠离子表示为“2Na”。(2)较复杂的离子(带电原
8、子团,由两种以上元素原子组成,称为某某根离子)离子名称离子符号离子所带电荷氢氧根离子OH1硫酸根离子SO2硝酸根离子NO1碳酸根离子CO2碳酸氢根离子HCO1铵根离子NH1(3)离子中数字的含义5、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结构示意图稳定性不稳定稳定稳定构成微粒的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不带电正负6、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符号Ar)。2、计算公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易错点: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将“1”省略不写。3、求相对原子质
9、量的方法(1)已知原子的实际质量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来求。相对原子质量例如,一个氯原子的质量是5.8851026 kg,则: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5.4(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已知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来求。例如,某种钠元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11223。典例解读类型一、分子的运动及性质例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微观解释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分子的体积变小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10 mL酒精与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分子之间有间隙D
10、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答案】A.【解析】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10 mL酒精与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分子是
1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变化的前后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正确;B、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例如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而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C错误;D、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故D正确类型二、原子和离子例3、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答案】B.【解析】A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B.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例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
12、接构成的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答案】D.【解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在其他变化(核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所以A不对。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氨气、二氧化碳等,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铜、铝、汞等,所以B不对。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所以C不对。原子呈电中性决定了质子数必须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D对类型三、原子结构及其性质例5、根据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Mg和Ca的化学性质都比较_(填“活泼”或“不活泼”);(2)He的化学性质_
13、(填“活泼”或“不活泼”),由此可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似【答案】(1)活泼;(2)不活泼;不一定.【解析】(1)Mg和Ca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故填:活泼;(2)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层上有两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不活泼,由此可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故填:不活泼,不一定例6、 探秘反物质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他们跟通常说的电子和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称为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
14、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十分可观(1)已知粒子是质量数为4,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据此回答:若存在反粒子,它的质量数为_,电荷为_(2)根据以上信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出相应的预测你认为下列四位同学的预测中,一定正确的是_,一定错误的是_,可能正确的是_甲:氧原子呈电中性,反氧原子带电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反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16丙:氧气能供给呼吸,反氧气不能供给呼吸丁:氧气能支持燃烧,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3)假设存在反氧气,请对反氧气能否支持燃烧设计实验验证,其实验操作、预测现象及实验结论是_(4)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
15、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_.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答案】(1) 4,-2;(2) 乙;甲;丙、丁;(3)见解析 (4) D【解析】(1)粒子是质量数为4,带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反粒子,它的质量数为4,电荷为-2;(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反氧原子的结构应该为:8个反质子,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由于中子不带电,故不存在反中子),核外有8个反电子原子核带8个单位负电荷核外带8个单位正电荷,故反氧原子也呈电中性;氧原子和反氧
16、原子的质量相等,故其相对原子质量也相等,都为16;而反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供给呼吸)是不能妄下结论的,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故可能正确;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表明反氧气能支持燃烧,如果木条熄灭则表明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将一只小白鼠置于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小白鼠在一段时间内能存活,则表明氧气能供给呼吸,反之则表明氧气不能供给呼吸(4)A说法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B
17、说法错误,物质是可以被感知的,“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不可知论;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符合题意,“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例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比原子大C、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答案】D.【解析】A、原子可以再分;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C、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考虑A、原子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A错;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
18、大小,有的原子比分子大,有的分子比原子大,故B错; C、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C错;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类型四、物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例8、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请回答:(1)变化的化学文字表达式是_(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3)下列关于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填写序号)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4)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可分,而_不能再分【答案】(1)氢气+氧气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专题 分子 原子 以及 离子 考点 知识 梳理 例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