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5-《探究实验》试题精编-教师版-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docx
《考点15-《探究实验》试题精编-教师版-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5-《探究实验》试题精编-教师版-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化学探究实验一、二模试题精编1.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实验1:按图一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2:按图二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腐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写一点)。(2)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_(填“实验 1”或“实验 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_。(3)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
2、剂的替代物。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_(写两点)。解:(1)保证装置不漏气 (2)实验2 实验2中消耗氧气更彻底 (3)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 2.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用B装置做该实验的优点是_。(2)为探究物质有关性质,某同学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如图所示)。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B中最终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需要很长时间。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解:(1)密闭环保 (2
3、)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如图二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三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1)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2)曲线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比较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说明原因:_。(4)根据图三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填序号)。A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小于1体积B.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C.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D.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5)实验室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mol?(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解
4、:(1)振荡烧瓶 (2) (3)氢氧化钠浓度大于氢氧化钙浓度,吸收二氧化碳多 (4)C (5)0.054.某同学利用如下装置进行验证CO的有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步骤:关闭K2打开K1,通入一段时间的N2;步骤:关闭K1打开K2,通入CO,加热;步骤:待B中固体全部变色时,停止加热;步骤:(1)步骤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2)补全步骤的相关操作:_。(3)甲同学认为装置A可证明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即使省略装置A,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你的观点和理由是_。解:(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2)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至室温 (3)在该
5、实验中先通入的是氮气,省略装置A不能证明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解析】(1)步骤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2)在通入了氮气一会后,可通入一氧化碳进行加热,反应完成后,为了防止石灰水倒流,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3)在该试验过程中不能省略装置A,原因是:在该实验中先通入的是氮气,省略装置A不能证明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5.兴趣小组猜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可能有金属铜、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气体,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1)反应结束后,为避免C中液体倒吸,在停止加热前可进行的操作是_。(2)有人提出,该C中出现浑浊不能证
6、明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了二氧化碳,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_。解:(1)打开k1,通入N2至固体冷却 (2)同意;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也能使C中出现浑浊 6.学习CO2化学性质时,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CO2和NaOH发生反应了吗?探究活动从这个疑问开始。(1)甲同学认为两者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一种方案,如上图所示,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2)乙同学认为这个方案不严谨,其理由是_;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证明CO2和NaOH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_。解:(1)瓶内
7、气球鼓起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变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 (2)未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因素(或:压强变小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或把原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做对比试验,观察气球的膨胀程度是否一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7.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两组化学实验。探究中和反应放热实验(1)有同学认为甲不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_。(2)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探究碳的氧化物性质实验(1)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_。(2)
8、装置B中的试剂是_,其作用是_。(3)装置E的作用是_。解:(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1)CuSO4+5H2O=CuSO45H2O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3)防止倒吸 8.为研究碳酸钠、氢氧化钙、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1)A、C中酚酞均变_色,证明Na2CO3和Ca(OH)2溶液呈碱性。(2)B、D试管内的物质在烧杯E中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由此能否说明B中有反应物剩余?请你判断及说明理由:_。(3)E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是_(填化学式),可能含有的是
9、_(填化学式)。解:(1)红 (2)CaCO3 不能说明,因为生成的氯化钙也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 (3)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NaOH、CaCl2、Ca(OH)2、Na2CO3,且氢氧化钙或氯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同时存在 【详解】(1)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C中酚酞均变红色,证明Na2CO3和Ca(OH)2溶液呈碱性;(2)B、D试管内的物质在烧杯E中混合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CaCO3,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B中有反应物剩余,因为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钙也能与碳酸
10、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说明氢氧化钙剩余;而BD混合生成沉淀,说明盐酸一定完全反应;B中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钙,根据混合产生沉淀,可知D中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所以BD试管中的物质混合时,一定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能发生的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E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是NaCl,可能含有的是NaOH、CaCl2、Ca(OH)2、Na2CO3,且氢氧化钙或氯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同时存在。9.为了验证某混合气体是由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方案。(1)验证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图1的A、B 处依次放置_、
11、_(填图2 中的编号)。(2)小明认为图1中,去掉部分装置,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可以去掉的装置是_(填图1 中字母序号)。解:(1)II、I (2)DE 或 C 【解析】(1)硫酸铜检验水的存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气体通过溶液后,都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蒸气的检验,故应先接检验有无水生成,再接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是:II 中无水 CuSO4粉末逐渐变蓝,故填:;II 中无水 CuSO4粉末逐渐变蓝;(2)去掉DE气体通入装置后,气体在F处能燃烧就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或去掉C,通过观察D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和尾气能点燃即可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
12、化碳,故填:DE或C。10.化学实验室里,同学们准备研究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在配制NaOH溶液时,看到盛有NaOH固体的试剂瓶上标注着“NaOH含量不少于96.0%”,便对该瓶试剂成分产生了质疑: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中含有什么杂质?查阅资料工业上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然后蒸发溶剂获得NaOH固体(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提出猜想甲同学认为杂质只有氯化钠; 乙同学认为杂质还可能含有碳酸钠,原因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设计实验取样溶于水,并分成两份。步骤1:向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_色。步骤2: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步骤3:向步骤2
13、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_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实验结论乙同学的猜想正确。请分析:.上述实验中步骤_(填序号)是没有必要进行的。II.步骤2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同学们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没有明显现象,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反应的发生:(不考虑氢氧化钠中的极少量杂质)实验1实验2实验3现象:烧杯中溶液几乎充满整个试管。现象:充分反应后,红墨水最终呈现左高右低现象。现象:滴加试剂X后,溶液中出现大量白色沉淀。I.实验3中加入的试剂X是_(任写一种)。II.实验1、2在设计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耗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但有同学对实验1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实验不足以
14、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解: 红 AgNO3或硝酸银 I.1 II.HNO3、NaNO3和NaCl I.BaCl2或Ba(NO3)2或Ba(OH)2、CaCl2或Ca(NO3)2或Ca(OH)2 II.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会和水反应 【详解】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可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设计实验:步骤1: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故溶液变红。步骤3:检验固体中含有氯化钠杂质,加入过量稀硝酸后,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已除去,而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加入的必然是硝酸银溶液。实验结论:I.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无论有无碳酸钠
15、,酚酞都呈红色,故步骤1没必要。II.过量的硝酸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原溶液中的氯化钠不与硝酸反应,故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硝酸钠和稀硝酸。I.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碳酸钠,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故X试剂可能是:BaCl2或Ba(NO3)2或Ba(OH)2、CaCl2或Ca(NO3)2或Ca(OH)2。II.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会和水反应,故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11.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分组实验。(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1)第I组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并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实验 考点 15 探究 实验 试题 精编 教师版 2023 年中 化学 一轮 复习 上海 专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