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docx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2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新考纲】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1.综合思维:综合城市化的图文材料,分析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图像、不同地区间的城市化差异及原因。3人地协调观:认识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考点一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和在空间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1)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城
2、市发展与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市的兴起与的发展密切关联。5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地区差异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2)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甚至停滞)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高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
3、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问题及原因问题化现象城市发展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九)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判读步骤第一,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第二,读曲线斜率,可推断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市化速度逐渐减慢。第三,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
4、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第四,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判读步骤第一,读数量变化。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第二,读形态变化。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第三,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市人口的变化。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
5、市化水平不断提高。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
6、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20世纪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
7、,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活学巧用】1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丁B丙C乙 D甲(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现象是()A功能分区不明显 B逆城市化C城市中心空洞化 D郊区城市化22021河南六市联考二非农化人口是指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非农化率是指非农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NU值是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比值,NU值趋近于1.2时就业结构较为合理。读1992年以来我国NU值的变化图,回答(1)(2)题。(1)结合图文信息可
8、以推断()ANU值越低,则城市化水平越高B1992年以来,我国就业结构趋于合理C农村中会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D图示期间,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同比变化(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期间城市化水平先降再升后趋于稳定B19921998年,非农化率的增速减缓C20032010年,非农化率保持稳定D19952003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城市化曲线图的判读1重庆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9、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思维流程我的答案(1)(2)对接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城市化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综合思维据世界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高铁建设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区域认知四个国家城市化和高铁建设情况比较。地理实践力运用世界城市化特点和规律具体分析不同国家城市化。考法二城市化状况分析22020山东卷,56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
10、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考点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2)城市
11、深刻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2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表现:人口密集、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3)城市郊区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
12、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活学巧用】2022福州模拟下图示意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考 2023 版高三 地理 一轮 复习 22 城市化 过程 地理环境 影响 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