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考点规范练21鲁教版.docx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考点规范练21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考点规范练21鲁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规范练21考点一人口分布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国人口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答案1.D2.B解析从图中信息看,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状况相符,澳大利亚中西部为干旱的沙漠地区,人口稀少;国的人口主要在中北部和西部,
2、分布与德国相似,德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人口分布与工业分布一致;国的人口分布显示出中西部较少,与美国的人口分布相似,美国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人口稀少;印度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北部的恒河中下游,与国相符,印度中南部为德干高原,气候干热,人口稀少。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4题。3.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资源D.矿产资源4.图中甲省级行政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养太多人口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答案3.C4.A解析第3题,图
3、中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4题,甲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养太多的人口,应控制人口的增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经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图,完成56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高程分布图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B. 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加迅速增加C. 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6.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答案5.C
4、6.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加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4002999米先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5000米以上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很小,说明有大片无人区。根据澜沧江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第6题,澜沧江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2022山东菏泽高三检测)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
5、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图中显示()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少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8.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适宜土壤较为肥沃交通较为便利经济较为发达A.B.C.D.答案7.C8.B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的表述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多且坡度越小,人口数量越多;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人口数
6、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度增大,先变多后变少。第8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气候较适宜,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关系不大,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正确。9.(2022山东菏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细微变动。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
7、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2)推测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的原因。(3)为协调西北半壁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答案(1)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2)东南半壁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
8、他省份,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答出具体方式也可,如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从事旅游业等)。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土壤等。读图可知,东南半壁河流较多且向东南方向流动,聚落大都位于河谷,说明“祁吉线”东南半壁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合人类生存;河流数量较多,因此水资源条件好;河谷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壤较肥沃,适合种植业发展;读图可知,东南半壁大多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综上
9、所述,东南半壁生存环境相对较好,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人口相对较多。第(2)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毗邻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省份,经济因素导致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为省级行政中心,再加上“祁吉线”东南很多城市为地、州驻地,经济相对发达,对人口的拉力作用强,使得周边的大多数县市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部分县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西北半壁的寒冷干旱地区人口以在本地从事畜牧产业为主,对外人口迁移不活跃;由于环境恶劣,畜牧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自然增长相对较快。第(3)题,西北半壁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适用于 新教材 2024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人文地理 考点 规范 21 鲁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