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四节“区域协调”类题目教案.docx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四节“区域协调”类题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四节“区域协调”类题目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节“区域协调”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命题视角(一)以“区位”为主的区域协调教材案例2014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三地在城市群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交通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思考探究1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条件。提示:京津冀地区彼此相邻,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地区交通便利(港口、机场、公路等交通设施发达)。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主要集中在哪些重点领域?收集相关资料,说说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个重点领域。交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生
3、态环保: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协同治污、联合防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业:进行产业整合,建立完整的产业链。3从京津冀区域内部和区域整体两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意义。提示:区域内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区域整体: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高考印证(2021广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
4、基础。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下图为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图。(1)简述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的空间变化特征。(2)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3)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先进零部件制造业范围扩大;热点区域西移,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
5、一些地区由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2)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3)三地需将各自优势互补发展,嘉定区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山、太仓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立足汽车研发,昆山、太仓应该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构建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教考导向以“区位”为主的区域协调
6、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版本新教材关注的重点内容。“区位”条件的分析往往是分析区域间的协调“区位”,一般是分析区域位置优势等地理条件、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意义等。鲁教版教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案例,2021年广东高考以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发展为案例。案例虽然不同,但实质完全一致。这类考题一般是要分析 “区域协同”的条件是什么,“区域协同”的措施是什么,“区域协同”的意义是什么。高考常创新情境命题,但只要把握了这类题的核心,便可迎刃而解。系统思维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经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形成新的
7、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热点押题复合型湾区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因为各自经济特性、产业结构和发展侧重点不同,分别被誉为“科技湾区”“金融湾区”和“产业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界、工商界对于其未来发展重点的预期不尽相同。这首先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容小觑,每一个经济侧面都具有发展的空间与潜力。其次,粤港澳大湾区要并联完成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大湾区不应具体对标某一个具体湾区,而
8、是可以发展成综合性、复合型湾区,即实现科技、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浑然一体,在科技创新上引领全球,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上作出示范,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样板。预测考法1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哪些明显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提示:开放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经济活动规模与世界一流湾区并驾齐驱;市场化程度高,且具有“一国两制”政策优势;拥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预测考法2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方向。提示: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祖国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预测考
9、法3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措施。提示: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引领: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创新主导: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命题视角(二)以“过程”为主的区域协调教材案例韩国和越南是亚太地区发展层次不同的国家。在产业转移浪潮中,两国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改变。韩国产业的四次调整统计表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时间段19621971年19721981年19821991年1992年至今结构特点实现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资本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由重化工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转变以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
10、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思考探究1简述韩国、越南的产业结构变化。提示:韩国从以农业为主,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越南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波动。22015年以来,韩国一些著名企业相继在越南开建家电复合工业园区,生产智能手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子显示屏等产品。试分析韩国在越南投资建厂对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提示:对韩国: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升级,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短期内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对越南:加快工业
11、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大环境、资源的压力。高考印证(经典高考题)下图为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题指导答案(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教考导向以“过程”为主的区域协调要突出对“过程”的分析,往往是分析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2、、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等。鲁教版教材以“韩国产业的四次调整”为案例,高考题以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为例,均考查了不同产业或不同要素间转移过程的变化,体现了高考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技法指导产业转移路线图的判读产业转移路线图主要是反映产业转移方向、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该图示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地理特征等。下图为江苏省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示意图。类产业表示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类产业表示纺织业、纺织服装业、服饰业;类产业表示专用设备、电子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
13、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等。读图步骤第一步:判断转移方向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承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向。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承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第二步:判断产业类型图示类产业和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第三步:分析影响因素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第四步:分析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
14、影响和不利影响热点押题区域发展模式“脱域”模式传统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活动再布局,利用集群外资源、通过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或向新兴产业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创新模式,称为“脱域”模式。21世纪以来,以家庭式手工作坊起步的澄海玩具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脱域”模式。从地域空间看,广州、深圳承担澄海玩具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市场开拓等职能,而澄海主要承担玩具生产的职能,区域间进行功能互补的网络合作。从产业拓展看,澄海玩具向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图示意文化创意产业与澄海传统玩具产业链的融合。预测考法1说明广州、深圳承担澄海玩具企业设计、研发职能的主要区位条件
15、。提示:广州、深圳经济发达,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明显。现代通信技术为集群企业跨地域的知识、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广州、深圳临近澄海,便于及时交流,方便合作。预测考法2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分析澄海玩具产业“脱域”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提示:消费者的数量众多,玩具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者对玩具的类型有更多的需求,产品趋于文化性、时尚化和娱乐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其能购买价值更高的玩具。预测考法3阐述“脱域”创新模式给澄海玩具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提示:高效利用集群外部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提升企业自主研发与设计的能力;澄海玩具企业向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延
16、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澄海玩具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提高了澄海玩具的知名度。命题视角(三)以“意义”为主的区域协调教材案例亚欧大陆桥是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向西经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和北疆铁路,由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抵荷兰鹿特丹。新亚欧大陆桥所经线路,大部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所以又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它全长10 9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腹地,沿途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亚欧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缩短运距2 0002 500千米,到达中亚、
17、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新亚欧大陆桥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选自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思考探究1说出新亚欧大陆桥沿途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区。提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哈萨克丘陵、东欧平原、波德平原。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与亚欧大陆桥相比,分析新亚欧大陆桥在气候、运距、辐射带动范围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提示: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强,可以常年作业;运输距离短。陆上运距缩短2 0002 500千米,节约运输时间;辐射带动范围广。横贯亚欧大陆中部,辐射沿线30多个国
18、家和地区。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对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对外开放有何重要意义?提示:新亚欧大陆桥使得西部地区可以向东、西方开放,更有效地加快资源开发,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引进资金和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地缘优势,开拓中亚各国市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促使中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铁路地带延伸,对于加快沿线地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陆桥经济带的崛起,促进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考印证(2019北京高考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跨境经济合作
19、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减轻当地贫困状况的积极作用。解析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密切区域联系,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的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加快脱贫步伐;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答案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教考导向“一带一路”既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又体现着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纽带。近年,高考地理对“一带一路”的考查频频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说明“一带一路”的热度不减反增。预测未来高考地理仍会选取“一带一路”沿线某个国家或地区,考查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意义、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或者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项目、我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为背景,考查交通、工农业方面的知识等。知识拓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意义1整体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
21、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2意义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背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目标: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理念: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聚焦根本性问题发展,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致力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及成果共享提供国家间深化
22、合作的文化驱动力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依托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跨境的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对增强中亚与我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强化我国东进西出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地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地缘区位优势独特;政策扶持,腹地范围广;资源丰富多样,资
23、源与市场互补性强,搭建了贸易平台;民俗相通,习俗相近,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合作历史长,交流合作基础良好,对外口岸辐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和俄罗斯,通关速度快、效率高。 (2)中国投资中亚地区光伏产业的区位优势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可利用的土地多,为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大面积的场所;世界清洁能源市场需求较大,市场广阔;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有技术和资金优势。(3)旅游开发伊塞克湖附近的碎叶城、新城等著名古城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遗产点。开发不利条件: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十六 章区际 联系 区域 协调发展 第四 协调 题目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