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
《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0 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
2、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汉代推广耦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创制筒车,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变迁,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商业的空前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商业冲破时间、空间限制,不断繁荣,辩证地
3、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明清时期中国错失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课题20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和粟的国家。(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_已相当发达。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_。(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木制的_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_,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4、有_、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_的基础。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_,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_,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3)汉朝以后: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方法(1)春秋战国:已经使用_。(2)西汉: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赵过推行_。(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至今沿用。3耕作制度
5、: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_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工程:战国时期的_、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工具:曹魏时改制的_,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时期,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_、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
6、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消极方面:在_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信息提取: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易误提醒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自给自足,但并非“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
7、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古代中国传统农业(1)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2)古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8、2农产品的商品化(1)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2)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3)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9、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4宋朝社会的变化(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3)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
10、定主”成为普遍现象。(4)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学术前沿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史学新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
11、识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2小农经济的历史作用史学新论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维激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考题研析2
1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命题立意本题以宋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时空定位北宋时,宋真宗,南宋时关键点拨“江淮两浙”“北方”“广南东路惠州”“四川”,从以上地理区域的变化入手是解题关键。土地的利用率,从北宋到南宋,在不断地提高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
13、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1)据史料一“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高。(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
14、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探究(1)据史料一,分析上述说法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农业生产的模式。(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历史解释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人教版 一轮 教学 第六 单元 课题 20 田园 风情 发达 古代 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