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思维引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素养点拨】要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但是也使中国与外界隔绝,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表现。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汉代:实行较为严格的抑商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对商业发展
2、并不采取鼓励政策,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3)评价。积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防范外夷入侵和沿海反抗力量的需要;统治者妄自尊大。(2)表现:明朝初年、明朝中期、清朝康熙年间均推行“海禁”,严格限制出海船只规模和海外贸易;乾隆年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3)评价: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发展契机,导致东西方国力兴衰易位。“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
3、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织,到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并非在任何时期都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思维引领】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及表现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2.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原因有哪些?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发展:(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现象发展。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
4、活跃。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产生: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地位: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阻碍因素: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具体因素有自然经济的抵制、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统治者实行抑商与“海禁”及文化专制政策等。2.迟滞:近代前夜的危机(1)西方崛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此后,它们积极进行殖民扩张。(2)中国
5、落伍: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紧闭国门;对内固守农本商末、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探究点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材料(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思维交互:概括
6、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归纳历史变化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材料注意划分层次。处画线信息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处画线信息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提示: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2.“海禁”政策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
7、使令”。朝廷“禁濒海民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历史背景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关键意思分两层:画线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画线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提示:明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一、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
8、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二、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农业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
9、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名家评史】材料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令,说明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对国家至关重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定农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改变了秦末战乱所造成的经济凋敝的局面。历史材料与解析【解读】汉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为表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一是提倡男耕女织,汉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参加籍礼、蚕礼,并向全国发布诏令,劝民耕织;二是减轻赋税,让农民安心生产。角度一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古代佃户的农业经营模式1.(2019全国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
10、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租佃经济很普遍,佃农是一种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小农生产形式,故C正确;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只是使用权归佃户,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故B错误;佃农经济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且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是否流入市场成为商品,故D错误。2.(2016全国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11、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角度二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自耕农经济的状况 3.(2018全国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
12、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加固训练】(2017全国卷T26)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
13、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不正确。角度从史料
14、实证角度考查汉代的田庄经济 (2016全国卷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禁锢在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正确。【备选题组】
15、1.(2020江苏高考T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解析】选D。根据潘允端的日记内容可知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生产的产品除自用外还有一部分投入市场,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并不局限于一种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存在雇佣关系,但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说法过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教材 新高 历史 岳麓版 一轮 第六 单元 课题 23 中国古代 经济政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