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
《2021-2022学年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1.5分,共75分)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3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4观察
2、下表,在西周时期周王离世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BCD5某思想家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6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
3、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7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材料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政局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B国家文化重心发生东移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D社会动荡阻碍文化交流8孟子对梁惠王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要想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良好社会秩序,必须A实行仁政,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仁义王道C重义轻利,以德治国D发展教育,戒除性恶9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其规定家中有两
4、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后来其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此外,商鞅还废除了长子继承权。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A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的产生B削弱了秦国旧贵族的经济基础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10公元前8到前7世纪,绝大多数诸侯的称谓是“公”,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只有楚国国君称“王”,如楚庄王。战国开始,大多数的诸侯以“王”相称,如魏惠王、秦惠文王、齐威王等。这表明战国时期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 B诸侯国国君实现了专制集权C周王室对诸侯的分封力度增强 D政治改革颠覆传统等级制度11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
5、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12商朝时,人们把王畿之外的臣属之地通称为“方国”,即使殷之西北(今山西中部、陕西北部、晋陕高原)亦被称为“鬼方”;而到了战国时期,南方的荆州与扬州却被纳人了“九州”的概念。这种变化表明 战国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业已出现B中原地区丧失核心地位C已有天下一统整体观念D江南地区成为政治中心13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
6、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14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1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三公九卿 D首推郡县1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7、,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7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经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朝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18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8、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19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20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2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
9、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2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A生产工具的进步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社会观念的变化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23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
10、大夫的目的为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2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5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
11、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6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2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12、(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9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30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
13、平使战马消耗减少3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32东汉初年,刘秀下诏采取了如下措施: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限制等。刘秀的上述措施A针对当时突出的人地矛盾B意在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旨在控制全国农业劳动力33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C
14、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34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他所说的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尚书台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三公已成为虚职 D君主专制的加强3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36.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是()。37.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客
15、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38.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39.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
16、宋4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41.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C.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隋唐结束分裂后北方长期稳定4
17、2.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43.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自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材料()。A.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B.真实反映唐朝经济繁荣C.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44.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
18、,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45.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6.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
19、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67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47.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48
2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49.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
21、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50.学者向达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唐承隋制,发展创新仿照士族,崇尚奢靡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开明开放,兼收并蓄A.B.C.D.二材料问答题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丞相绾等言:“诸
22、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唯:表示希望,敬词。)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属:后裔,后代。)疏远,相攻击如仇雠(雠:“仇”的异体字,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公家的,国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足:能够,可以)易制。天下无异意(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河北省 辛集市 第一 中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