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
《考点0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考策略】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均反复考查。今后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选官制度为主;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重要考向】一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二古代地方
2、行政制度的沿革三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3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建立“中朝”制度,加强皇权。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2) 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3、。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5宋元(加强)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要点突破】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
4、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
5、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1(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三模)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
6、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2(2021广东佛山高三模拟)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
7、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错误。3(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模拟)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B行政效率
8、提高分工比较明确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枢密院最高长官及下设官职基本上都由文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枢密院的官员基本全是文官,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分工情况,故排除B;材料“秉皇帝旨意”说明北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关系情况,无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9、。(2)汉朝:郡国并行制: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王国问题的解决: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汉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3)唐朝:地方体制: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新教材 新视角】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
10、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4)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5)元朝:目的: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宣政院辖区(今天西藏地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郡县制
11、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要点突破】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特点: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
12、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典例】1(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三模)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之所以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因为蒙古贵族掌控政权,这种方式能够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13、C;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放弃郡县制和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排除AB;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不可能实现权力的集中专断,排除D。2(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模拟)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等信息可知,汉武帝通过材料所述措
14、施可以笼络诸侯王,也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自己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后,血缘政治已经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了,因此材料所述汉武帝举措不是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A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分封自己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C项错误;材料所述“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这样就无法实现使王国彼此分立并相互牵制的目的,D项错误。3(2021北京高三二模)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继承金朝制度)分轮巡按,半年一次;提纲刑狱,监
15、察官吏。至元十九年(1282年)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陆续增加、调整、拆分)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提刑按察司改制)分道监察,常驻治所;监察民事、钱谷、官吏。A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B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C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D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答案】D【解析】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269年到1291年,元代的地方监察机构逐渐完善,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监管行之有效,故选D;根据监察机构的发展完善不能说明政局动荡,排除A;“不可调和”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表格中仅涉及监察体系,不能说明混乱,排除C。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夏商周
16、:实行世官制,贵族子弟依靠血缘等级继承族权。主要依据:血缘。汉代:实行察举制,官吏察访举荐。主要依据:德行。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授官。主要依据:门第。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由考试选官;明清实行八股取士。(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2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
17、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图示巧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要点突破】1.科举制的特点(1)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2)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
18、,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3)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2.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增大,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
19、度畸形发展。【典例】1(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二模)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A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B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C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D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使地方豪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成为了拥护中央政权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基础,将地方豪强这一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成了大一统体制维护者,A项正确;重农抑商打击、限制豪强地主利益,不是地方豪强维护大一统体制的原因,B项错误;中外朝制调整中
20、枢权力,限制的是相权,与地方豪强维护大一统体制无关,C项错误;地方豪强地主不仅分布在边疆地区,D项错误。 2(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政府的规定是不允许夹带文字,这可以减少抄袭的可能性,有利于考生公平,故D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避免,并不能保证没有作弊现象出现,故A错误;材料内容与考试录取程序无关,故B排除;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故C排除
21、。3(2021北京高三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朝时期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的是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A正确;分科考试注重成绩,并非是门第,B排除;材料与地方官吏职权提高无关,C排除;隋朝二世而亡,D排除。故选A。1(2021江苏扬州市高三二模)以下对如图所示政治结构的看
22、法,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健全监察机制,确保吏治清明C依靠权力制衡,实现富国强兵D借助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2(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三模)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3(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
23、度的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4(2021山东日照市高三其他模拟)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D体现了边疆治理的灵活性5(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二模)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由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02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