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第3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第3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第3讲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
2、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课题课题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一、三国与两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 年,曹魏权
3、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思维提升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
4、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建立420 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链接选择性必修 2P202
5、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工具(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3)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思维点拨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三、十六国与北
6、朝1十六国主要政权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前秦的兴衰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439 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 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
7、田制、三长制等(选择性必修 1第 4 课 P22)后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思维提升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3)北方政权的更替6 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隋
8、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认知升华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材料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材料导读示意图的关键词“内迁”“南迁”,提炼出“迁”的主要方向:由边疆迁到北方,由北方迁到江南。阅读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试作简要说明。试答:_答案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区域;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大量流民(中原人)向长江以南迁移。说明: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9、。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影响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
10、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士族制度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材料导读1材料一反映了
11、士族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士族在选官上的优势。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试答:_答案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兴起政治因素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东汉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经济因素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
12、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的确立衰落内部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外部原因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材料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
13、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材料导读材料主旨是“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试答:_答案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
14、中的守旧势力较强。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4
1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揭秘找准题眼:尚书令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分析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意味着当时丞相势力旁落明确答案: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相权越来越受到制约,发生转移,故选 B 项阅卷点评失分 1不符史实。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编版 新高 课题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政权 更迭 民族 交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