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5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目录:第一节 百家争鸣第二节 汉代儒学第三节 宋明理学第四节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经济: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3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4思想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5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任用。二:代表人物及主张(一) 儒家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BC551BC479)A 核心-仁,遵循“忠恕”之道;B 礼:周礼 -克己复礼,提出“正名”主张; C ”为政以德”(民
2、本思想), 改良政治。D对鬼神敬而远之 E 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F 修订整理“六经”,言论载于论语 G 性相近(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 H 重义轻利、富民 2. 孟子A仁政学说(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件宝物,省刑罚、薄税敛,“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张。C人性本善说。D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
3、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极大。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即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隆礼重法,霸王道并用(吸收法家思想)(二) 道家学派1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即凌驾于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主张“守静”,即可“以弱胜强”。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建立“小国寡民”(反对诸侯争霸,代表奴隶主)社会。2庄子提出“齐物”(即齐一万物)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物
4、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从“齐物”观点出发,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即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天与人“不相胜”,必须顺从自然。(“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故人必须顺从自然-和荀子相反)(三) 墨家:墨子-代表劳动群众,手工业者利益。“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去爱所有人。“非攻”,即反对不义之战,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提倡“尚力”,强
5、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四)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构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今必胜昔,要及时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三 影响:(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
6、思想的哲学基础;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儒学遭受重创1 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 焚书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 私人收藏百家书籍 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不焚书范围: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消极影响(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3)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背景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恢复(吸收
7、道家“无为而治”黄老之学的思想),国力日盛。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和土地兼并威胁着西汉的稳定。适应国家统一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以备咨询治国方略。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1)基础:春秋-春秋繁露2)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说都应罢黜。)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核心)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稳定统治秩序。(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8、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经学化、官方化侧重于政治思想。4) 实质: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3法律儒家化(1)引经决狱-董仲舒率先在司法审判领域发起,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法律条文和儒家经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政府法律的效力,有益于借助审判活动重塑道德伦理精神,法律儒家化开始;(2)引经注律依照儒家经典诠释法律条文,为法律儒
9、家化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依经立法(南北朝隋唐)- 全面深入引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唐律疏议全面完美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4汉武帝“独尊儒术”1)措施?创立察举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的的教官博士)教育为儒家垄断。兴办太学,教授儒学,培养官吏。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儒学地位。要求各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推广并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巩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结束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5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