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答案】A廷推而来的高级官员意味着得到了官僚体系的认可,这种制度较为理性,有助于构建政治领导层,A项正确;廷推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廷推是在现有官员体系中推选,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
2、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答案】D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
3、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答案】C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
4、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4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答案】C根据材料中的“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职权的扩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不能限
5、制皇权滥用,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
6、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6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答案】B依据材料的叙述,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排除A项;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
7、,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7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答案】A根据材料“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说明三司各自直属朝廷,以朝廷官员领地方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
8、C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8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AABBCCDD【答案】B依据材料“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并结合图示,可知京师之地为要害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部有女真、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疆。为了加强北方军事防御,在京师附近较多卫所,增强军事实力,B项正确;此时南方相对稳定,排除A项;明代,中朝关系是宗藩关系,排除C项;北部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区域,排除D项。故选B项。9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
9、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答案】B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
10、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五十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
11、188帝。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B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根据“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等内容可得出,清代增加祭祀的内容,为了是说明清代是继承前朝的大统,是合理合法的,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是客观影响,并不是主观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治理体制的继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认同,而不是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11清代
12、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中央机构直呈皇帝,体现了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B项正确;密折与公文近代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密折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之间无关,排除C项;密折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导致政治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2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
13、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答案】C根据材料“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融合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不是浮华奢靡的社
14、会风气,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以农为本,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C项。13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答案】A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官修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为核心的旧体系,改为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A项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05 明清 中国 版图 奠定 面临 挑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