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考点07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师版).docx
《高一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考点07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考点07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07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1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死在必须,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2、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答案】(1)有效统治广大的国土,拱卫王室;或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问题:宗法制分封制崩溃,
3、礼崩乐坏。缺陷: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以血缘关系为维持纽带,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随着代数增多而使血缘关系疏远)【解析】(1)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有效统治广大的国土,拱卫王室。(2)根据材料“生宗法及丧服之制”“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得出: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得出: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根据材料“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得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
4、犹宗周王”“七国则决不言王”“论宗姓氏族”“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得出: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第二小问“缺陷”,根据材料“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得出: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根据材料“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得出:以血缘关系为维持纽带,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5、、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
6、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
7、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的影响应该从生产关系变革、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作答。(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要从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方式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历史事件反映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材料二历史事件发生正是由于材料一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
8、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材料二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
9、要原因。【答案】(1)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小农经济模式出现;新兴地主在政治上逐步掌握统治权;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2)特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受高利贷盘剥。【解析】(1)由材料“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 “事本而禁末” 可见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铁犁牛耕推动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小农经济出现和新兴地主阶级
10、取得政治统治权等角度归纳。(2)由材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可得出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由材料“男耕女织”,可得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由材料“耕作图”反映出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来看,可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材料“耕作图”,可得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由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结合所学,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由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得出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由材料“”,可得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由材料“亡者取倍称之息”,可得出受高利贷盘剥。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自然经济的束缚归纳说明。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央集权制度作
11、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 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
12、次。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四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答案】(1)秦朝
13、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2)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3)措施: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4)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1)特点:从材料一中的“秦朝郡县制结
14、构示意图”可知其特征是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原因:可从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措施: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可归纳出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根据材料“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可归纳出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可从促进公平交易、经济发展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国家统一、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延
15、续中华文明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
16、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定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不同作用及原因。【答案】(1)背景:商鞅变法,
17、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答两点即可)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答两点即可) (2)作用:秦: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 罗马: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原因:秦 法律严苛,轻罪重罚。罗马 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适时调整。【解析】(1)一问秦朝背景根据材料一“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从商鞅变法影响、历代传统、秦初局势进行分析; 罗马背景
18、材料二“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从法律传统、自然法思想、及法治效果进行分析。(2)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激发阶级矛盾使其短命而亡;罗马法随时势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有效巩固帝国统治。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编自
19、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唐初,道作为一种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划分。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为行军线路的道,三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上述几种道,其划分区域都不尽相同。前两种道,唐初以后就不用了。后两种道,即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的各自划分,使监察权与军权相分离,便于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中唐以后,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道就成了行政实体,是中央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地方行政体制也由州、县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变相的三级制。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
20、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道”的职责与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解。【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
21、中央。(2)职责:行政管理、行军路线、监察地方、军事防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但后期随着军事职能的强化,作为行政实体的道出现,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理解: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中央分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化制度。第二小问,由材料“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由材料“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可见侯国直属中央。(2)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
22、为行军线路的道,三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归纳作答。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评价唐朝“道”的作用,既要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督,由材料“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可见作为行政实体的道出现,最终削弱了中央集权。(3)从行省权力而言,行省受中央节制;由材料“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央分寄部分权力于行省以集权中央,从而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
23、,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上 历史 期中考试 复习 考点 07 中国古代 政治经济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