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31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31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31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规范练3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东汉光武帝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规定()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扩大了地方政府的选官权力2.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弃了门第间的差别3.唐高祖李渊于621年发布诏令,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
2、试。次年再次下诏,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此举意在()A.选拔更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推动文化艺术繁荣4.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朝()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5.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
3、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6.元朝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地方尤其是行省的工作,但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迫害的,也不乏见。该现象表明元朝()A.监察的实际效能有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行省的权力缺乏监督D.行御史台形同虚设7.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
4、)的学生就占31名。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B.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C.近代教育体制完成了转型D.旧式私塾退出历史舞台8.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不重视自然科学D.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9.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据此可知需
5、坚持的原则是()A.考试录用B.任人唯贤C.党管干部D.德才兼备10.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肥制”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11.1854年,屈维廉、诺思科特向英国议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该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
6、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1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只有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二、非选择题1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
7、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朝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朝,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
8、,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朝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朝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朝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3)根据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一轮 考点 31 官员 选拔 管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