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题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题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题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40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秦朝:官吏选拔主要是“_”“以吏为师”制度。汉代: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形式。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官员考核秦汉: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门阀
2、士族势力强大,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了以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科举制度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发展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_,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3)监察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_。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宋朝划分路作为监察区。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选官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来恢复了科举制,但科举出身的官员
3、比例不高。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考核明朝:考核有_。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清朝: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监察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主要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知识点二西方的文官制度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国家事务,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国家职能扩大:
4、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_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4)民众素养提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_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官员与议员的脱离: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官员与政党的脱离: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考试选拔的制度: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
5、)美国的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_,建立了文官制度。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公开考试、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影响积极: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知识点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2)晚清的选官制度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留学生选官: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
6、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北洋政府考试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_制度建立的标志。甄别选官: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3)南京国民政府措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_参加考试。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
7、党委组织部门_、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1.学术情境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思考: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试答:2概念阐释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明代都察院为最高监察
8、机关,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3体系构建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知识延伸政党分肥制19世纪初期,英国基本形成了两党制,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为议会多数党所掌握。两个政党的交替执政,经常引起政府行政人员的大批更换,新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肥缺分赃”,从而形成了“政党分肥制”。5体系构建西方的文官制度6知识延伸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是当时西方列强,国内的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工商实业家及地方士绅,政府内部的贵族和驻外大臣,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种力量相互冲突、较量的结果。最终,传统科举选官制度被废止,新式选官制度正式设立。7学习情境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9、1946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思考: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试答:8思维拓展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现代西方国家强调公务员严守“政治中立”,不参与政治活动;我国则强调国家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执行公务中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具有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追求公平公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时空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结论: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管理
10、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2)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多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3)任职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国民政府对公务员的任职资格界定明确,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务员均要忠诚党国,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史料实证西方的文官制度史料一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
11、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史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摘编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特点。试答:(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试答:【通法悟道
12、】历史解释西方文官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文官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2)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了一个特殊阶层,充当了“从不更换的幕后政府”。(3)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4)文官制度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国情怀英国文官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作用(1)加强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2)健全竞争机制,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和考核制度。(3)建立合理的职业分类制度,逐步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及晋升制度。(
13、4)健全监督机制,推进监督公开化、民主化,拓宽监督渠道,确保透明性和公开性。开放探究明朝的官员监察制度史料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朝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史料导读】史料是对明朝监察制度的系统论述,可以得出明代监察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3 单元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课题 40 官员 选拔 管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