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届新高考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新高考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题检测1时间:60分钟 分值:62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考古专家发现: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着与南亚地区文明的交流与往来。这表明三星堆文明()A.不具有自身的文明特色B.是亚洲各地文明交融的产物C.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答案C材料信息说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三星堆文明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也有自身的文明特色,排除A;B中“亚洲各地”表述错误,排除;D表述不当,排除。2.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
2、头遗址中有很多玉器,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这一现象过去较为罕见。据此可推知()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答案B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陶制酒器占比较大,这种现象前代罕见,说明当时有了更多剩余粮食,酿酒业和制陶业得到发展,B正确。3.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 这些观念 ()A.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说明君主专制极大强化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答案C从“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
3、事”可知,周代注重以王事(国事)为主,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故选C。 材料未涉及分封制,A错误;君主专制正式建立于秦始皇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当时血缘关系强化,D错误。4.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B.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铭文出现模仿中原文化的迹象,说明楚国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正确。5.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但到战国时期外交
4、“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A.春秋比战国时期更加有序B.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C.春秋战国周王室加速衰亡D.春秋战国交往日益频繁答案B外交“辞令”由春秋时期的群策群力到战国时期的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对外交“辞令”的需求增加,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排除A;材料与周王室衰亡的说法无关,排除C;D说法错误,故可排除。6.现已出土的楚国简帛文献中,儒家文献居多,涉及周代礼乐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六德记载了周代的丧服礼制,语丛论述了周代礼义。 由此可推断
5、()A.礼乐文化是贵族的生活准则B.简帛促进了儒学的研究C.楚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中心D.楚国认同周代礼乐文化答案D据材料“现已出土的楚国简帛文献中,儒家文献居多,涉及周代礼乐文化的诸多方面”可知,周代的礼乐文化经分封制传播到楚国并得到认同,故选D。材料的主旨是楚国对中原礼乐文化的认同,A、B 与此主旨不符,排除;楚国在周代处于边缘地区,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排除C。7.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权力通过层层分封分散在各级贵族中,贵族享有世袭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贵族世袭特权,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袭
6、制走向消亡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D.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从材料可知,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贵族世袭特权,秦国取消世卿世禄制,这些做法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推动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D;战国时代,世袭制度并未消亡,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排除B;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末期,排除C。温馨提示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旧有惯性思维变为“天
7、高皇帝近”的实存观念。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政治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答案A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旧有惯性思维变为天高皇帝近的实存观念”可知,秦汉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人们观念发生转变,故选A。9.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A.破坏了人
8、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答案C户籍簿登记了人口数量及姓名等情况,有利于征发赋役,C正确;这种登记方式与人伦秩序无关,A错误;登记户口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也不会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排除B、D。10.史记中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正确。11.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
9、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9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2国,所剩的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A.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B.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C.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D.内外朝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答案B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末年王国数量减少,且“不与政事”,说明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B正确。1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
10、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材料中皇室亲族关系日益疏远,有的诸侯骄奢、常常违反法律,说明王国问题严重,这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关,故选C。13.下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时期概况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使用)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A.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C.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
11、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并向其他地区推广,这说明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C正确。14.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A.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B.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C.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B从材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可知,汉代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商品内容的丰富,故选B。1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
12、汉代陈留地区()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答案B汉代陈留地区以种植染料作物为业,这些染料作物为纺织业提供了原料,由此可推断该地区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故选B;经济作物亦属农业范畴,排除A;材料只体现出当地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当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C;农业专业化现象并不是在汉代才开始出现,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14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较节俭。汉代真正的厚葬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汉代帝王的厚葬现象十分突出。1968年,在河北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墓葬中,随葬品豪华奢侈,“
13、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不仅墓制模仿生前的地面住宅,随葬品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包括人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处处都是生人的翻版。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在权贵富豪竞奢厚葬的影响下,也纷纷慕效,并成为一时风气。丧葬本来有严格的礼制,但汉代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立,人们往往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竞相僭越。摘编自王惠茗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材料二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据王充论衡薄葬
14、、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以后厚葬现象盛行的原因。(8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6分)答案(1)原因:汉武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灵魂不灭观念盛行;缺乏健全的礼制,以致竞相僭越,助长厚葬之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儒家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汉代选官制度(孝廉为重要评判标准)的影响。(8分,答出四点即可)(2)危害:严重影响了百姓丧葬观念;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造成社会逾制、僭越现象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刺激了盗墓行为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但汉代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立”“竞相僭越”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检测 第一 单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063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