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0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核心考点01 三国两晋南北朝1(2022北京学业水平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略2(2022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期末考试6)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 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
2、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可知,拥有土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参考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奴婢和耕牛很少,因此该项内容主要是在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进行分配,排除C项;奴婢始终是下等人,社会地位一直低下,材料中的均田令并不能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3(2022重庆市永川区高二上期末考试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史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看来,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的主要
3、原因是()A社会盛行阴阳五行思想 B受华夏认同观念影响C北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洛阳城经济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孝文帝改革将皇族姓氏改为“元”的主要依据是北魏皇室源于中华华夏地区的皇帝,体现了鲜卑族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故选B项;阴阳五行思想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无法提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排除A项;“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强调的是“元”字的含义与黄土的颜色有关,无法提现北魏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主要解释的是孝文帝对皇室姓氏来源的解释,与洛阳的社会发展情况无关,排除D项。4(2021天津市五校
4、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8)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汉化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B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因此A项与
5、材料主旨逻辑错误,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不是国家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5(2021.7贵州学业水平2)下表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表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影响 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略1(2022湖南省岳阳市一模3)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
6、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端午节被赋予
7、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无法体现A,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2(2022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2)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据“明堂起源
8、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要如汉族政权过去那样认祖归宗,既正统又合法,以此巩固统治,故选A项;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与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形式,而非经验,排除C项;北魏之前的朝代尽管存在阶级与民族矛盾,但明堂仍旧有设立,因此其设立与阶级、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3(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3)曹操在求贤令中
9、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现实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曹操认为吴起虽不仁无节不孝,但才能突出,主张唯才是举,体现了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可见曹操的求贤令是针对当时天下大乱、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的一种机变,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确立于曹操之子曹丕时期,排除A项;求贤令体现的是曹操的人才观,且曹操的以法治军、以法治国的理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注重孝、廉等品德,而曹操认为道德无用,排除C项。4
10、(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答案】B【解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更迭频繁,币制混乱,因此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反映出受社会环境影响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南方地区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等因素影响开发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扩大,由此反映出南北方商品经
11、济发展程度不同,故选B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开发,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方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货币的使用较少,不能体现货币本身的功能和价值的下降,排除C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否,与货币是否流通关系不大,排除D项。5(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4)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这些举措()A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 B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 D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再
12、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皆降一等”可知,孝文帝庙号改革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故选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孝文帝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体现政权的封建化,但仅凭材料不能判断“开始”,排除D项。6(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2)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13、这表明当时()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答案】A【解析】“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的均田制即土地国有制,国有土地不得买卖,后面规定的“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却是允许土地买卖的,体现了现实和政策相矛盾的地方,故选A项;“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这些内容从国家授田到允许桑田私有均是为了保护小农的利益,排除B项;从地令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适应当时北方大面积田地荒芜的情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合当时的现状的
14、,排除C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但占国家主流的土地形式是均田制,而且对当时作用非常大,直到隋唐一直在沿用,排除D项。7(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3)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 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 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士族的诸多特权源于门第下的政治特权,可知 A 正确。士族本身经济实力就强大,排
15、除 B。C 项,因果倒置,应是“阶层的固化影响了婚姻”,故排除。“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是皇权政治而不是门阀政治,排除 D。8(2022辽宁省锦州市一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从所发掘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墓志来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说明诸多少数民族也认同汉族的祖先,即“炎黄”,都认为自己也是“
16、炎黄子孙”,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感,而不是“国家统一”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其所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感,而不是“政权合法性”问题,排除C项;“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说的就是宗法制,即血缘关系,而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有关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9(2022山东省青岛市一模2)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
17、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故选C项;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
18、,排除D项。10(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3)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答案】B【解析】据材料“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可知,北魏朝廷在都城设立多个机构接待少数民族,“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机构名称设置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家夷夏观以及用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的学习,反映出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故选B
19、项;北魏朝廷在都城接纳不同民族,是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分化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魏政权在都城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里”定名,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的华夏正统地位,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正统地位是否得到确认,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北魏的民族政策,与经济水平无关,且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核心考点02隋唐的兴亡1(2022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上期末考试4)有学者指出,隋朝末年,凡举兵造反者,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隋朝政府积累财富,粮食满仓,主观意图当然不是资助反叛,但客观上,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学者意在说明隋朝()A国富民强 B重视官方储粮
20、C社会救济成效显著 D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的关系【答案】D【解析】据材料“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可知,隋朝统治者漠视百姓的生命,当饥民遍野时不开仓放粮,这就激化了社会矛盾,粮仓重地成为反叛者和割据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加速了隋王朝灭亡,即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项;国富民强与“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不符,排除A项;重视官方储粮与“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不符,排除B项;“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说明社会救济成效了了,排除C项。2(2021湖北省十堰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联考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
21、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二者都()A主张取消中央集权 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当时各地藩镇极力鼓吹要恢复分封制度,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意在为割据制造舆论,为此柳宗元创作封建论主张实行郡县制,而顾炎武抨击郡县制,是基于明朝灭亡的现实,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反思,故选B项;柳宗元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君主专制的弊端没充分暴露,柳宗元不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柳宗元的封建论反对当时的藩镇割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04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大一统 发展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