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知识点一官员选拔与管理1.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3)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4)作用2.科举制(1)创立(2)发展(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2、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4)影响1.阅读必修教材P38“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必修教材P41)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
4、度的影响?提示科举制。1.重要概念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想一想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举。2.图解历史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想一想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3.重要概念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想一想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
5、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考向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影响命题探究史料一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提示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史料二
6、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2)依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家国情怀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7、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史论归纳史论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规律史论2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角度2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命题探究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
8、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曹魏时,中书开始参与政事。南北朝时,三省雏形初具。三省长官的权力分配。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高无上。史料二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
9、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思考(2)根据史料二,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提示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史论史识史论归纳史论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史论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10、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考向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1从“赋役征发”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命题探究史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卷七上高祖纪思考(1)依据史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提示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史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
11、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思考(2)依据史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提示目的:将被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
12、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多重性质。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均田制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1)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2)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史论归纳史论1屯田制的背景、特点和作用(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2)特点:
13、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3)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史论2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角度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税制度的变革命题探究史料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
14、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提示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史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
15、十二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 思考(2)概述“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认识封建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如下图:史论归纳史论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
16、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史论2“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1)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2)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3)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题型:说明类
17、)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故选D项。2.(题型:反映类)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
18、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可知科举制使得社会上形成了重学、为国效力的风气,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故选B项。3.(题型:表明类)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表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讲义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