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6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下面是林则徐和魏源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主张林则徐魏源军事方面设想建立一支由“水军总统”指挥调度的拥有大船一百只,中小船五十只,水兵五千人,舵工水手一千人的近代化海军认为参照英军之经验,学习新式船炮的制造,“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成为万里海江的钢铁长城经济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主张提出采金更币的革新主张,并明确声明要“仿铸西洋之银钱”仿香制而抑香饼”A林则徐的进步思想受魏源的影响B魏源已对西方军事和经济有系统认识C统治集团认知差异影响改革深度D二者都主张对内
2、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答案】D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都生活在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的时代,也看到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优势,因而他们都主张在中国发展军事海防事业并发展金融业,以挽救民族危亡,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二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且应是魏源继承和发展林则徐的部分思想,排除A项;魏源对西方军事和经济有系统认识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二人的主张,并未实施改革,因而不存在改革的深浅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这
3、些言语体现了()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答案】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广东民众积极行动起来,立志保家卫国,材料中的这些言语体现了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D项正确;广东民众反抗英国侵略者的豪言壮语不是“盲目自大风气”的体现,而是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华夷观念带有排外思想,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广东人民的爱国情怀,不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3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
4、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再没有“高枕而卧”的时候了。据此可推知()A传统华夷观念没有丝毫改变B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C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D观念落后导致了中国的战败【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这说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引起清政府重视;依据材料可知,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这说明列强已经看穿中国实力,伺机进一步侵华,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C项正确;材料“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反映了
5、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没有丝毫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比较“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排除B项;观念落后不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时,有意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这说明,林则徐A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开始反思中国政体缺陷C对西方政治思想理解深入D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答案】A根据材料“有意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
6、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说明林则徐遵从了中国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并且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A项正确;开始反思中国政体缺陷与材料“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对外交战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排除C项;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天津条约取得的公使驻京权利,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华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1875年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后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这说明晚清这
7、一时期A外交仍受传统观念影响B近代外交迈出艰难第一步C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增强D外交条约制约了中外交流【答案】A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天津条约取得的公使驻京权利,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华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可知晚清的外交观念比较落后、保守,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艰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增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外交条约制约了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6美国人亨特夫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天,我陪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瑞德、旗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了广州城的
8、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载可以推知A不平等条约动摇传统华夷观念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C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经商D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答案】A从材料可得出,美国人亨特夫及家属可到中国内地进行参观,且没有受到阻挠,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人们不太强硬排斥外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动摇,A项正确;B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商,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部分内容如图,材料反映出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
9、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A琦善主张坚决抵抗英国军事侵略B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C清廷官员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D清廷对于西方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答案】C据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可知,清政府对于
10、英国的政治体制并不了解,而是据中国传统来推测其状况,“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英国的情况,未涉及中国对英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未涉及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排除B项;这份奏折的介绍与英国实际情况不符,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819世纪70年代,清廷在沿海组建若千水师,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1879年5月,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由此可知清朝A中央权力逐渐下移B海防观念落后C海军近代化成
11、效显著D地方势力崛起【答案】B依据材料“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可以看出福州将军、闽浙总督海防观念落后,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权力逐渐下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海防观念落后,没有反映海军近代化成效显著,排除C项;清朝地方势力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列强在对新加入猎手俱乐部的衣着不伦不类的日本进行观望之余还带着不屑的情景。据此可推知,该漫画A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创作背景B反映了列强企图联合侵略中国C暗示中国西南边疆形势严峻D表达了西方
12、对日本侵华的不满【答案】A依据材料“近代列强在对新加入猎手俱乐部的衣着不伦不类的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略中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进行观望之余还带着不屑的情景”可知,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观望态度。由此可知,该漫画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为创作背景,A项正确;漫画反映不出“列强联合侵略”,而且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西方列强并没有参与,排除B项;C项中的“西南边疆”与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西方的态度是“观望”、“不屑”,而非不满,排除D项。故选A项。101885年,李鸿章在批准轮船招商局的“用人章程”时明确规定,“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
13、理财悉听调度”“会办三四人,应由督办察度商情,秉公保荐”。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属于纯粹的商办企业B是辅佐洋务派的民用工业C由政府配置人才资源D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官督商办企业,根据材料信息“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可知,轮船招商局由政府来安排用人,配置人才资源,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A项“纯粹”一词表达错误,排除;B项表述正确,但是未能体现题干中政府对人才资源的调配这一点,排除;轮船招商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D项错误,排除。故选C项。11“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
14、徐徐而行;假如没有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答案】C据题意可知,这场革命促使清廷开始向西方学习,涌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批官僚,所以这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最终引起了晚清中央权力下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没有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BD项。故选C项。12太平天国时期,贡生沈梓在日记中说:“徐抚军(指曾任
15、江苏巡抚的徐有壬)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说明()A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B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C二人都认同太平天国政权D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答案】B忠王李秀成将原来清朝地方政府长期未能解决的赌博、盗匪问题,一举“灭之而肃清”,太平天国将士所到之处,商贸往来正常进行等,反映出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B项正确;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与“长毛往来,市人不惊”等不符,排除A项;“伪忠王”“长毛”等说明二人并不认同太平天国政权,排除C项;太平天国肃清在“赌匪”方面卓有成效,不能说明其重视
16、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31898年3月,英、德两国在赫德帮助下战胜俄、法集团,与清政府签订了续借英德洋款合同。合同规定:清政府向英、德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四厘五,45年还清,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借款合同的签订A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反映英德根本利益一致C开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答案】A根据材料“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向列强借款,清政府以国家主权作为担保,这实际上使得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了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项正确;材料中只能反映英国和德国在联手宰割中国这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06 晚清 时期 内忧外患 救亡图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