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主题时段设问2021卷甲北魏孝文帝改革(1)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卷乙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1)“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2020卷清末新政(中国近代)(1)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卷王安石变法将兵法(中国古代)(1)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2)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卷俄国农奴制改革(世界近代)(1)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2)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2019卷秦“二
2、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中国古代)(1)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卷明治维新(世界近代)(1)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卷戊戌变法康有为设计制度局(中国近代)(1)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命题规律分析(1)知识内容: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清末新政改革受到关注。(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
3、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3)命题素材: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的命题更加贴近教材,从所学重要改革为命题点,通过提供有关新材料,从新的视角考查概括和理解能力。命题点一北魏孝文帝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2021全国卷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
4、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
5、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设问审读问题序列答案来源解题方式解答核心内容限定分值第(1)问材料;所学知识概括找出关键句提炼归纳主要内容撤镇改州、郡、县;行政化;分等级,依户给俸;三长制地方行政制度改革8分4个要点第(2)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要结合内容分析意义改革意义从政治管理、经济发展、当时和后世影响方面地方行政制度改革7分4个要点材料信息关键句及相关所学主要信息及要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实行军事控制。改革前的地方管理实行的是军事管理制度,尚未封建化。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
6、制,下令将全国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地方行政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改革的实质是改变军事管理为行政管理。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地方长官“依户给俸”。按州、郡、县大小划分等级,地方官“依户给俸”是地方行政改革的具体措施。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指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试答:_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
7、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命题点二清末“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比较(2021全国乙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
8、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7分)设问审读问题序列答案来源解题方式解答核心内容限定分值第(1)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找出关键点,简要分析相同点依据“江楚会奏”内容联系洋务运动内容比较得出“江楚会奏”三折内容与洋务运动的措施8分4个要点第(2)问材料;所学知识
9、评价要客观公正,史论结合,放到时代背景下评价评价“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江楚会奏”方案7分5个要点材料信息解答核心关键句及相关所学主要信息及要点相同点材料信息:“关于教育改革”;“关于政治改革”;“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二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清朝统治,都涉及到军事、经济、教育、学习西方技术等内容。相关所学: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如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留学生出国等;洋务运动的影响。评价(1)要求评价的是“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不包括洋务运动。(2)方案产生的背景是“清末新政”开始后。主要内容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与清末新政是一致的,“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说明了“变法三折”的
10、作用。(3)评价要从方案的可行性、积极性和局限性上去客观评价;注意辩证思维,切忌单方面肯定或否定。试答:_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制度的前
11、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会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俄)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和“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改革背景(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
12、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矛盾组织条件。(5)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改革结局(1)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结局的好坏,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延续。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能继续下去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改革是
13、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措施的执行。三、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些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以及改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14、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能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考向一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商鞅变法的严厉措施阅读材料,
15、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多的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据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革的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的改革策略。答案(1)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43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