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宁一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历史模块学分认定暨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科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
2、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了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了早期国家3.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史实出处“禹崩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启“灭有扈氏”,天下来朝孟子万章上“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四海来假,来假祁祁”诗经玄鸟“先王(周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国语鲁语上A.共主秩序得以维系 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C.君主集权趋势凸显 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4.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
3、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A.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西周政治权力由 “传贤 ”演化为 “传子 ”5.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确立的
4、原因6.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反映了当时A.私人教育的盛行 B.人才培养的标准C.社会人伦的秩序 D.新兴阶级的愿望7.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9.秦朝在中
5、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三公 ”地位并不平等 B.御史大夫应隶属于丞相C.具有 “三权分立 ”特色 D.太尉掌握最高军事决策权10.在汉高祖要求下,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这些做法A.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B.促成了私家撰史的风气C.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11.汉高祖即位之初,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惠帝、吕后当政期间,“复弛商贾之律”。文
6、帝时撤除国内关梁之禁,不需符传(进出关口的信物),不征关税,听任商旅自由往来。这一变化A.提高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B.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促进了西汉经济结构的调整12.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3.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
7、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14.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法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D.不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15.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
8、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关于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通过经商营利购买土地 B.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促使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16.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17.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A.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
9、历史价值B.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有待于实物印证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D.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是可信18.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A.区域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 D.政府推行力度19.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0、 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20.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21.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22.唐代科举选官
11、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23.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
12、历史环境的产物24.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25.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势,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自此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之弊遂革。”这说明宋代早期政治变革的主要意图是A.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B.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C.提升官员队伍的
13、专业素质 D.加强对各级武将的行政监督26.元朝时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设行省旨在A.解决边患危机,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B.扩大行省权力,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C.放权给地方,调动地方积极性 D.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27.如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时间北方(%)南方(%)北宋初年39.660.4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862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376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35.964.1
14、13世纪初3169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28.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29.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 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
15、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30.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洁而素雅。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C.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 D.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二、非选择题3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
16、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成阳官;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根据袁仲以秦兵马俑坑等整理材料二: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
17、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一一“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廪,过二月弗廪、弗致者,皆止,勿廪致。”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材料三:(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秦始皇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
18、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缟自吕思勉中国通史(下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思想。简述兵马俑的史学价值。(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3分)(3)材料三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5分)32.(14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19、: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
20、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5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中
21、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
22、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
23、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3分)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时间名称主要内容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 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
24、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泰宁一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历史模块学分认定暨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CDCBD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BDDBCBC题号212223242526
25、27282930答案CADABDAAAC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1) 思想: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2分,写出2点即可)史学价值:生动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1分)(2) 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笼统写统一货币不得分);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上计制度。(2分,2点2分)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1分)(3)一条防线:长城。(1分)原因:秦朝暴政(写到修建长城、
26、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可得1分);(1分)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1分)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1分)。32.(1) 职责: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3分)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1分)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1分)(3) 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任答2点,2分)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1分)(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1分)认
27、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1分)33.(1)主要特点: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任意2点2分)(2)原因: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少数民族政权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2点2分)影响:维护了本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任意2点2分)(3)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
28、程。(1分)表现: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2点2分)34.示例1: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2分)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2分)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
29、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分)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分)示例2: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2分)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任三点6分)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2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