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docx





《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答案C解析“对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无岁不奉朝贡”反映出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西方交往,故D项错误。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
2、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3.“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故选A项。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
3、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是儒家伦理所倡导的,体现了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故选D项。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
4、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6.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A.崇尚节俭B.重视农业C.整顿吏治D.生活奢侈答案A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务为俭素”,说明其生活节俭,故A项正确。7.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
5、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表中的内容所描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在此基础上,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故选C项。8.三省六部制是由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在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
6、的问题,而材料是中枢政务机构问题,故排除;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了相权,故B项说法不准确;C项是唐朝科举制推行的意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9.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朝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可知,唐朝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的组织性,更未涉及其职能问题,故A、C、D三项错误。10.“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
7、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世官制B.军功爵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依靠读书获取功名的史实,判断是科举制,科举制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D项正确。11.“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士之法”是指以考试作为依据的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以血缘为依据的,排除;B项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排除;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
8、制度,排除。12.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上 历史 中外 纲要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测评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115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