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生活,已经学会用火。(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_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2新石器时代(1)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_,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_的发展基础。(3)文化遗存黄河流域:_(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2、。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辽河流域:红山文化。3原始社会组织(1)三个阶段:分为原始人群、_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变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文明的萌芽: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时代(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期黄帝联合炎
3、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3)“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的初始形态。2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2)世袭制:启继位,_代替了禅让制。(3)国家管理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_、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知识点三商、西周的国家治理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后定都于殷。(2)历史遗存:殷墟出土_和许多青铜器。(3)
4、政治统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_。2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2)制度:实行_和宗法制,加强地方统治,解决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_”,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周社会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3)手工业:_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1.思维
5、拓展原始社会的分期及代表(1)按社会组织划分: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2)按生产工具划分: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2学术情境探究古人类文化遗址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试答:3知识延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2)掌握政权、
6、军权及宗教权的王出现。(3)专供统治者居住的,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职能的城邑已出现。4概念阐释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5学习情境商朝盛行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思考: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试答:6社会情境国野制(1)“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
7、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2)“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思考:周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试答:7易误提醒“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性质的差异(1)“武王伐纣”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种斗争以反抗商纣王的暴政为号召,具有顺应民意的正义性。(2)“国人暴动”则是平民反抗奴隶主暴虐统治的起义。8体系构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多元一体,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01史料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史料一我国境内
8、各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六大文化区系。它们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六大区系内,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摘编自苏秉琦考古寻根记史料二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
9、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试答:(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对历史研究有何重要意义。试答:【通法悟道】02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融合,
10、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03开放探究“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史料一国宝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史料二“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
11、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史料导读】(1)“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2)在古代历史中“中国”的衍生含义更加丰富。(3)“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试答:04唯物史观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课题 早期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116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