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分达标1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分达标15中国古代史模块检测一、单选题1(2021河北沧州)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B)A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B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C“德治”思想开始出现D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而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等,说明当时社会注意力从神转向了人,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铭文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艺术
2、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但不能表明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德治”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管理意识的改变,未涉及到血缘宗法政治,故排除D项。2(2021湖北武汉)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D)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解析】先秦时期,我国的青铜纹饰从商代的怪兽、云雷为主,到春秋战国时代展现生产、生活和战争场面等,反映出人本观念的凸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
3、铸造工艺的进步,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无关,C项错误。3(2021甘肃张掖)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B)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分封先代贵族实现“以蕃屏周”的目的,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历史的延续,A项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
4、史实,排除。4(2021山东青岛)周初,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殷商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在原有众多“邦国”地域内人为“插队”,新建“殖民基点”,很像是“掺沙子”。这表明西周(A)A致力于增强政治的稳定性B摒弃了前代原有的旧制度C实现了对各地的直接统治D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新时代【解析】西周诸侯国不同于殷商时期的邦国,其更多的是周天子的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其封国所在地分布于原有的“邦国”中,类似于“殖民基点”,意味着与殷商相比,西周的分封制度更强调通过分封同姓姻亲等,对原有土著邦国的控制,致力于增强政治稳定性,A项正确;邦国依然存在,说明西周并未摒弃原有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
5、,周天子并未实现直接统治地方,排除C项;夏朝开创了家天下的新时代,排除D项。5(2021浙江宁波)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C)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解析】从材料可知,孔子认为旱灾是上天刑罚,提示统治者需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这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孔子维护天道的权威,可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了孔子认为统治者纠正失政行为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并不能说明孔子反对举行祭祀仪式,故排除B
6、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可排除。6(2021江苏南通)据西周晚期的元年师兑簋载:在某次册封仪式上,由官员“同仲”引导受封贵族师兑入廷,继而天子命史官“尹”宣读册命,授予师兑象征权力的官职(左右走马、五邑走马)及服饰(蔽膝、赤舄、绶带或玉)等,最后师兑诚惶诚恐拜叩天子(拜稽首)。据此可知,西周王室(A)A通过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B利用物质赏赐笼络地方贵族C树立中央权威加强集权统治D扩大官僚队伍提升治国能力【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册封仪式的严谨和程序的复杂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王室通过礼乐制度维护天子和官员之间严格的等级秩序,确立天子的权威,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主要是授予地方贵族的权力,而不
7、是仅靠物质赏赐,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扩大官僚队伍和以此提升治国能力的目的,排除D项。7(2021江苏常州)汉初,主管郡国上计(年终考核)和考课(考察督课)并奉行赏罚是丞相的主要职责之一。西汉末年到东汉,主持上计的机构逐渐变成尚书。由此可说明汉朝(D)A官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B地方行政体制根本改变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D中枢权力机制逐渐变化【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从汉初丞相主持上计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由尚书主持上计,可见丞相权力在不断削弱,即中枢权力机制在逐渐变化,故选D项;从材料无法体现官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可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根本变化
8、,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纵观汉代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可排除C项。8(2021黑龙江哈尔滨)汉文帝允许民众入粟拜爵,“农末俱利”,“天下殷富”。汉宣帝时,“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据此可知汉代(D)A重农政策削弱了商贾势力B坚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C强制调控推动了社会发展D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允许民众入粟拜爵,主张农末两利的经济思想;汉宣帝时建立了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故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农末俱利”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而不是与民休息轻徭薄
9、赋,排除B;材料体现政府适度干预影响农业生产,而不是强制调控管理经济,排除C项。9(2021湖南长沙)西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出土的西汉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如下表,据表可知(B)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 幅壁画)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C汉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D出土文物不一定能佐证真实历史【解析】通过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体现了当时相关地区的农具和农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
10、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A项错误;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及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汉代的经济格局,即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C项错误;出土文物经过考证,能够佐证历史,D项错误。10(2021云南红河)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B)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正
11、确;A项在南宋,排除;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11(2021海南万宁)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C)A经济控制逐步弱化B传统义利观念废弛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政策未能实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晋和东晋政权因政治、经济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五铢钱和各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严重的盗铸现象,说明商品经济仍具活力,因为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未曾铸造铜钱,不能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弱化,
12、故A项错误;传统义利观指的是君子不应该过分追逐利益,材料与“传统义利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且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未能实施”,故D项错误。12(2021江西抚州)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C)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官田10189393%寺观田5510.544.581%百姓田31513017054%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代吐鲁番地区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租佃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农民日益失去土地,也就是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3、,故选C项;从该表格信息,不能判断当时采用个体还是集体农耕方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租佃现象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3(2021广东汕尾)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D)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提倡孝道,道教注重养生,题干信息反映唐代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儒、佛、道思想互相融合,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
14、未体现唐代宗教政策,排除A项;“开始”说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唐代儒学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排除C项。14(2021山西阳泉)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D)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的城市既有整饬治安、市场官立等政治职能,也有规范经营等经济职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动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A项
15、;材料没有涉及服务设施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加强市场管理,看不出政府抑制私人经商行为,排除C项。15(2021山西阳泉)海外学者余英时指出,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提出“读书穷理”的基本教法;陆九渊则同时针对“士”和一般民众而立教。这一变化有利于(B)A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处境B发挥儒学自身的社会功能C形成严密的儒学理论体系D实现儒学思想的宗教化【解析】从材料可知,陆九渊把施教的对象由“士”转向了“士”与普通民众,这有利于发挥儒学自身的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与民众的生活处境改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形成严密的儒学理论体系是指理学的创立,排除C项;材料与儒学的
16、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16(2021北京朝阳)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大都能从谏如流,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大量出现,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其传播。这一现象反映了(B)A两宋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宋廷管控民间舆论维护统治C官民在政治上进行良性互动D民间对政治的认识趋于理性【解析】据材料反映,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传播,这体现宋朝管控民间舆论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未涉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A项错误;据
17、材料可知,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出现并被朝廷禁止传播,这并非良性的互动,C项错误;谣谚可代表民间舆论,但不能说明民间对政治的认识是理性的,D项错误。17(2021河北衡水)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B)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解析】根据“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等信息可得出,不同区域间的录取方式不一样,反映出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18、现选材的标准,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8(2021辽宁大连)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D)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析】根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
19、御干旱,这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粮食融合,所以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占城稻成为种植的主体,所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所以C项错误。19(2021陕西汉中)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这说明当时(D)A官僚政治臻于完善B君主专制走向式微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传统伦理影响朝政【解析】据材料可知,明神宗虽然“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高分 达标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