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学生用书.docx
《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学生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2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学生用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主题一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
2、;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归儒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科技进步,艺术繁盛。主题二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
3、主势力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主题三宋朝社会平民阶层的崛起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势力进一步退出历史舞台。两宋时期,平民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1官僚集团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使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凭借家世入仕的官僚越来越少。2地方乡绅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乡绅的概念发
4、生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拥有庞大资产和政治特权的士族衰落,地方乡绅大部分是由拥有科举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员组成。他们乡绅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其科举功名或者德高望重,并无政治特权。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影响越来越大。5文化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更
5、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主题四从贵族化到世俗化:古代文学艺术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出现;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
6、的辉煌;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文化,风格多样;书法艺术成就辉煌。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5辽宋夏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小说、戏曲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套用模板解答结论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解
7、题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符合题干结论的正确选项。(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点拨本题为结论型选择题,题干的重要结论是“四项标准有利于”。先分析这四项标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这一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再分析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说明唐朝在选官
8、用官方面要求严格,这些规定都有利于文化交流。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2023四川内江二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道采访使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尝试解答点拨本题结论是:采访使制度。根据结论分析选项,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加强了对羁縻州的监察力度。2.2023山东济宁期末唐代长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是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经济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这种现象
9、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唐代()A推行重商经济政策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对外交往开放包容D儒家学说广泛传播尝试解答点拨结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分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判断“主要得益于唐代”。3.2023华大新高考测评盛唐时期,边塞诗歌中存在“以汉代唐”的现象,指的是诗人借用汉代的人、事、物来指代唐代的人、事、物,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将李广、霍去病、卫青常被提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汉代统一王朝的强大B汉唐相似的时代风貌C汉唐对外征战的频繁D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尝试解答点拨本题结论“盛唐诗歌中存在以汉代唐”,判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汉代和唐代有许多相似之
10、处,如疆域辽阔,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因此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4.2023四川德阳一模北宋时,中央收回了州县的部分权力,通过设置通判、巡检、县尉等官职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借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尝试解答,点拨本题结论“北宋收回了州县的部分权力”,这反映了北宋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 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题型特点及解题技巧题型解读(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
11、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只有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
12、接或间接的答案。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2湖北高考,17【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
13、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
14、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
15、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农书与农业为主题设计命题,是一道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设问直接明了,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1)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2)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注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进行组织和
16、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技法点拨第(1)问解答时要紧扣主题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依据材料“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等信息并结合农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指出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广泛吸收前人或西方农业技术等特点。第(2)问依据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材料“起到了绿肥作用”“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试答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5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
17、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摘编自(元)脱脱金史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1171)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全程 一轮 复习 单元 高效 整合 第二 中华文明 成熟 繁荣 _ 魏晋 隋唐 宋元 时期 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160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