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A统治基础动摇 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C神权色彩浓厚 D政治秩序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是到西周晚期,有一些国君和大夫却破坏了这一规定,这就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时候,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面临挑战
2、,故选D项;国君和大夫不是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其统治基础是庶民,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属于礼乐制度的一个方面,与经济方面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有关车马祭祀的相关规定,其本身与“神权”无关,排除C项。2表1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关于“义”的认识。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义”视为()表1思想家认识孟子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且夫义者,政也。庄子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韩非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A治理国家的准则 B加强集权的工具C区分等级的依据 D实现统一的手段【答案】A【解析】“无礼义,则上下乱”中的“上下”指国家管理,由此可知“义”指国家家管理的准则,故选
3、A项;“且夫义者,政也”可见义指政治,而“集权”指权力集中,国家政治并不特指权力高度集中,排除B项;“且夫义者,政也”泛指政治,而不是志指等级,排除C项;“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可见义指君臣之间的区分,也统属于政治范畴,而不是实现统一的手段,排除D项。3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A因袭周代制度 B强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断完善 D具备创新特性【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周公时“县大于郡”,郡辖于县,秦始皇时“郡下辖县,郡守与县
4、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郡县制对周公的县郡进行了颠覆性改造,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故选D项;“因袭”不合史实,郡县制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相关制度,排除A项;“强化”不合史实,西周宗法制在秦朝被废除了,且题干提及的不是大小宗关系,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其弊端未凸显,排除C项。4下图是名为“司禾府印”的官印,它是汉代文物,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在尼雅汉晋时期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麦粒、麦穗、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遗物。这可以证明汉朝()A积极推行屯田政策 B在边疆实行郡县制C设置卫所管理西域 D与外界的交往扩大【答案】A【解析】司禾府
5、印是屯田官员的印,汉代都城在西北地区,但是官印在新疆出土了,说明汉代将屯田的政策推广到了新疆地区,积极的在推行屯田的政策,故选A项;屯田和郡县制没有直接联系,且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卫所是明朝时期设置的军队编制相关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新疆不能算是和“外界”的交往,只能算是边疆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排除D项。5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表1记述出处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汉晋春秋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
6、,破之,俘斩万计。晋书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答案】D【解析】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交战,故选D项;据材料“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可知,晋书中记载诸葛亮战败,排除A项;三则材料对魏军、蜀军胜负表述不一,排除B项;C项说
7、法只符合晋书记载,排除C项。6“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土贡原指从地方流向中央,但唐后期土贡经由地方官员之手以礼物馈赠的形式在地方间频繁流动,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故选C项;没有比较,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经济的发
8、展,为藩镇割据奠定经济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无关,排除D项。7唐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体系。唐肃宗曾敕令谏议大夫,“(论事)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明确规定,“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A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 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C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强化了监察机构的内部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在唐朝的监察制度下,向皇帝谏议的时候不需必须经过宰相,拥有独立向皇帝纳谏的权力,表明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A项;完善监察制度的目的是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不是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排除B项;行政效率
9、的提高主要是精简机构或者减少办事程序等,材料不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可以越级直接向皇帝报备,未体现内部的整顿和调整,排除D项。8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A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B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 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房玄龄在晋书中赞美前秦统治者苻坚“修废治,继绝世”等,这些都是儒家的价值
10、理念,说明房玄龄赞美的原因是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故选C项;房玄龄赞美苻坚主要是出于苻坚的作为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并非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贡献,排除A项;房玄龄并未赞美苻坚励精图治,排除B项;房玄龄赞美苻坚是因其符合儒家德治标准,与教化唐代统治阶级无关,排除D项。9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B理学影响力日益扩大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 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答案】C【解析】由材料“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可知知州最初只是
11、临时派遣到地方,后来发展为地方常设长官,说明文官地位的提高,文官势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行政区域的划分,排除A项;北宋中后期理学形成发展起来,文官地位提高受到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重用文臣到地方做知州,是守内的具体体现,但材料并未提及处理边疆问题的举措,没有体现虚外,排除D项。10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马甲姆”(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A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 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C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答案
12、】A【解析】由材料“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可知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版图后,元朝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兵站,有利于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故选A项;清查户口与实现政令畅通无关,排除B项;清查户口、加强交通管控是加强管理的一般举措,并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俗,不能体现出因俗而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对西藏地区的税收信息,不能得出加重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11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
13、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之后,“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并且还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
14、D项。12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据此可知()A地方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备 B镇因经济发展地位得到提升C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D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答案】B【解析】北宋监镇一职由贬官或者武人担任到南宋则以进士为主,而监镇的职权范围由北宋时期的收税到南宋时期扩展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职能分工也不仅仅是监镇,还出现了巡检、监酒、监盐等,这说明镇这一级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是宋代镇因经济发展而地位提升
15、的结果,故选B项;题干仅提到了县下的镇这一级管理发展变化的情况,并没有提到其他级别的地方管理的变化,所以不能得出整个地方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渐完备,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政府在镇这一级所设的官员及其职权的扩大,并没有提到管理和控制的程度是否变化,所以不能得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镇这一级管理的变化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所以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13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其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A
16、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故选C项;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故排除D项。14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
17、,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如果出现四品以上大臣缺员的情况之下,其程序是先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然后再经“皇帝批准”才能任用,这种做法有利于比较理性地选拔称职的官员,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这与题干内容不相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丞相一职消失,也就无所谓“相权”之说,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官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单元 检测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