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953-199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追寻“理想”,直接过渡(19181921年)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内:a、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b、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3,退出一战2目的(1)直接目的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政权(2) 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3、
2、措施(内容): 农业(最重要)-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_;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4、实质特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生产、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 ,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它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消极影响: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 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
3、间接过渡(19211928年)1背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落后的经济水平2目的:1)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目的)2)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本目的)。3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4内容:5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6影响作用(1)经济:受到欢迎,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工业化打下基础。(2)政治:巩固和改善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理论意义:表明
4、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苏联成立-1922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 知识拓展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史实,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斯
5、大林模式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也称“苏联模式”。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巩固与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主要表现为: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否定思想、文艺创作的多元性。经济上: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 一、 形成标志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二、经济体制特点1重工业为先导(优先发展重工业)2高速度为灵魂(追求建设高速度)3国家计划为指令(实行高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3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 社会主义 改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