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docx





《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宋朝为分割相权,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D项正确。2.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朝时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A.倡导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C.突出了科举
2、制度的重要性D.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人在宋朝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地位,反映了宋朝倡导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三司,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C项与题意相符。
3、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以上诗句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胡尘”之“胡”是指()A.西夏B.辽C.金D.蒙古答案C解析两宋之际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故C项正确。5.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废除世袭制度,这属于现象,不属于
4、目的,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D项表述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错误。6.元朝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5、,原属于巴蜀的汉中地区被纳入陕西行省后,其风俗习惯中西北关中的氛围愈加明显,这体现出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7.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棉花在南宋后期传到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古代中国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麻等成为人们衣
6、被的主要材料,故D项正确。8.元史载: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忽必烈说:“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旧俗与汉法之间的矛盾B.行省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矛盾C.蒙古族与汉族的矛盾尖锐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北藩王使者的这段话,表面是旧俗与汉法之间的矛盾,实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故选D项。9.据记载: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朝()A.金属货币不被认可B.交子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
7、混乱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答案D解析“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说明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D项正确;交子的流行并不是因为金属货币不被认可而是因为交通不便,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0.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而不是冲击,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要求子女懂得感恩、孝顺父母,但B项说法以偏概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上 历史 中外 纲要 第三 单元 辽宋夏金多 民族 政权 并立 元朝 统一 测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