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新教材历史二轮专项训练-高频考点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docx
《2022届新高考新教材历史二轮专项训练-高频考点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新教材历史二轮专项训练-高频考点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频考点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解析:据材料“国际惯例,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而“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可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不符合国际惯例,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主权遭到破坏,逐渐丧失自主权,故选A项;据材料“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可知打破国际惯例,排除B项;据材料“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可知,中国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而非强调主动学习西方,排除C项;据材料“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
2、现象越来越普遍”可知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理念,排除D项。答案:A2解析:耆英三人作为清朝政府的全权议和代表,却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派遣低级官员承担议和重任,这主要和天朝上国的观念有关,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威严,故选B项;根据天朝上国观念,委派低等级官员谈判体现对英国的蔑视,无法展现灵活的谈判技巧,谈判技巧是建立在国力基础上的,排除A项;“委派了几批低等级的官员来承担具体的交涉谈判事务”体现的是天朝的尊严,与等级秩序无关,排除C项;清政府是在英国的武力逼迫下进行的谈判,该做法无法延迟谈判进程,排除D项。答案:B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末人民认为鸦片战争仅仅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之后
3、,人们认为鸦片战争主要影响是鸦片泛滥;而1930年前后,人们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故选D项;人们对鸦片战争影响认识的逐渐深入,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逐渐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而非历史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排除A项;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由一个普通事件上升到中国历史转折点,反映的是认识的深入,而非立场的变化,排除B项;后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逐渐接近了历史的本质,即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未夸大其词,排除C项。答案:D4解析:太平天国起义是农民运动,而农民阶级是小生
4、产者,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即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力量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A项是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是这一现象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D项是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答案:B5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波及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这一地区的地主为吸引农民,在租佃关系上进行了调整,故选A项;兴办近代企业,与材料中“地主为吸引佃农”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但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材料中“地主为吸引佃农”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促进农业发展状况,与材料中“长江三角洲的地主为吸引佃
5、农”不符,排除D项。答案:A6解析:题干反映洋务派对军事工业的选址由沿海到内陆,是防止“内地又无处采买贻误军需”,目的还是防止“海上有事”,所以这是寻求更加稳妥的国防战略,故选A项;洋务运动本身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自强,无论选址在哪里,都不会改变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上有事”的问题,所以不是为平衡东西经济发展,排除C项;题干反映军事工业的选址是为了防止“海上有事”,所以并没有调整洋务运动加强国防的目的,排除D项。答案:A7解析:依据材料“北吞大漠”可知该地北方有沙漠,“南亘黄河”可知黄河在其南面,“西岳东瀛”可知西岳华山在其西边,并结合地理知识,可知此地为现河
6、北,即清直隶,又结合“曾(曾国藩)前李(李鸿章)后”可判断此处为直隶总督署,结合对联可知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故选A项;依据材料判断出是直隶地区,并且材料主要提及军事方面,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8解析:据材料“日人无礼扰我中土,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和议,乃犹多方要挟赔费而外,兼索割地”可知国人没有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本质是侵略战争,故选C项;据材料“泰西各国闻而不平”可知中国对西方的称呼已经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仍存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材料是对甲午战争中三国干涉还辽的概述而非民众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日本,没有体现列强对华利益的争夺,排除D项。答案:C9解析:郑观
7、应是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材料中的“仿西法”的经济主张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政策的质疑,故选D项;材料中郑观应的观点只涉及商业方面的变革,没有涉及权力主体的变化,谈不上民主化改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排除B项;郑观应主张设立商务局,是政府架构的变革,没有谈及机器的引进和近代企业的兴建及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答案:D10解析:据材料“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可见其根本目的是救国,故选B项;教育近代化,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尤莫亟于创兴女学”可得创办者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高 新教材 历史 二轮 专项 训练 高频 考点 晚清 时期 内忧外患 救亡图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