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教学案-第二十一单元课题54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教学案-第二十一单元课题54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教学案-第二十一单元课题54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54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先秦时期:方式世官制举荐和军功爵制时间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内容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尚贤思想兴起,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秦汉时期:(1)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2)汉朝:察举制。内容类别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内容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评价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
2、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4.隋唐至两宋时期:科举制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发展两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5.元明清时期:(1)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时期。学生来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命题范围四书五
3、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科举制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促进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1.考核制度:时期概况秦汉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御史参
4、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大都流于形式隋唐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续表时期概况明朝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
5、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监察制度:时期概况秦汉中央: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隋唐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宋朝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
6、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古代文官制度发展变革的基本内容。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提高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时期:(1)废除科举制度。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过程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戊戌变法期间,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后失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省书院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
7、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诏准停止所有乡试、会试,科举制度被废除(2)改革选官制度。改革旧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和学部等部门。设立学堂选官制度:a.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b.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正式设立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赐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2.民国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
8、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影响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虽然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方式概况考试确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内容:a.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b.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c.文官高等、文官普通、司法官等考试均举行过续表方式概况甄别含义: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评价: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
9、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式公务员制度标志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概况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任用1929年,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评价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局限: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无法禁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前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10、改革开放以后措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原则: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意义: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2)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初步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主要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影响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1.从时空观念的角
11、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4.结合新中国发展历程,能够理解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时代背景,知道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探究点一中国古代
12、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史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思维交互】:(1)据史料一,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以得出原因之一是儒生参政由画线信息,可以得出注重官员的实
13、际能力;举荐和考试相结合提示: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史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思维交互】:(2)史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依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论
14、证历史问题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以得出选官的标准变为更注重门第由画线信息并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可得出其弊端提示: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2.科举制的演变及影响史料一科举制大事年表【思维交互】:(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有效历史信息关键信息从“始置武举”可以看出多科选才;从明朝“南北分卷”可以看出兼顾地区平衡;从“糊名”到“誊录”可以看出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提示:基本特征:由单科到多科选才,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
15、;南北分卷,兼顾地区平衡。史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思维交互】:(2)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试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解读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画线信
16、息,可以得出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由画线信息,可以得出官吏来源扩大、官员素质提高,再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可得出其历史进步性提示: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了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一、辩证看待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1)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2)巩固统治:科举考试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使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3)推动读书风气: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在客观上
17、培养了全社会的读书风气。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4)提高效率: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这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二、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共同点继承性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对汉朝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才依据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18、续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点出现条件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荐举方式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选才标准主要看重才德偏重门第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1.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史料一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统编 一轮 教学 第二十一 单元 课题 54 中国古代 近代 以来 官员 选拔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212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