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解析】选A。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因此,答案为A。2.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西晋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B.土地兼并严重,
2、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徭役繁重D.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解析】选A。西晋王朝灭亡的内因是王室混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因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逐渐掌控了时局,西晋因内外交困而亡,故A正确。3.(2021潍坊模拟)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材料
3、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编写注重历史人物的家世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这影响到史书的编写,故C正确;题干没有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纪传体史书在不同
4、时代的编写差异,B排除;题干未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D排除。5.(2020潍坊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解析】选C。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错误。【加固训练】东吴
5、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解析】选D。材料“东吴”“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说明当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正确。6.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省份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人数2058837241817省份陕西山西江西河南甘肃内蒙人数776543A.各地经
6、济发展不平衡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解析】选A。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致,故选A;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并没有提到交流,排除B;南宋时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排除C;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说明北方文学家少,无法说明南方有些地区文学家数量多的原因,排除D。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战役。这场战役导致()A.南北方对峙的局面确立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解析】选B。淝水之战之
7、后,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战败之后迅速崩溃,故选B。8.(2021北京模拟)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解析】选A。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说明孝文帝精通、认同汉族文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学以致用,故B错误;材料和锐意改革旧俗、潜心文学创作无关,故C、D错误。9.“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
8、()A.迁都为移风易俗准备条件B.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迁都C.孝文帝改革之心非常迫切D.孝文帝改革进程比较顺利【解析】选A。从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来看,迁都以后大大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选A。10.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统编 一轮 提升 作业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政权 更迭 民族 交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