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5 河中石兽》.docx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5 河中石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5 河中石兽》.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 河中石兽课时练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p)于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B啮(ni)沙为坎穴 是非木杮(pi)C棹(zho)数小舟 曳(y)铁钯D溯(s)流逆上 湮(jun)于沙上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3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D如是再啮,石又再转。4下列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
2、求二石兽于水中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石兽)湮于沙上5下列对句子中加粗的“之”所代指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求之地中,不更颠乎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6下列对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依从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下列叙述不符合课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
3、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进行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8为了帮助理解课文,班级举行了“我读河中石兽”的大讨论活动,请你参与。(1)你认为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说出你的见解并与同学交流。(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盖 石 性 坚 重 沙 性 松 浮 水 不 能 冲 石 其 反 激 之 力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 河中石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5 河中石兽 2023 2024 学年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语文 课时 25 河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