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1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docx
《2022届老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1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1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在议题中回顾材料一某镇党委经过调研,决定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联合7个贫困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务工收入;农民按照参股比例分配利润,农户的耕地每年400元/亩保底分红。短短3年,产业带动人均增收3 940元,257户685人稳定脱贫。材料二陕西、重庆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多地也都迎来了新一轮调整窗口期。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31日,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 000元。其中,上海达到2 480元,为全国最高。探究1材料一涉及哪些分配方式?说明采取该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提示:农民的务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参股分
2、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该地采取这种分配方式,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合理、合法性的确认,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该地经济发展。探究2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实现社会公平有何意义?提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探究3最低工资标准越高越好吗? 提示:如果最低工资标准过高,会引发企业人力成本压力增加,若造成企业亏损甚至关闭,最终还是劳动者的利益受损,所以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必须适合当
3、地的实际情况,才是健康可持续的。 在系统中整合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考点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显性知识理清楚(一)收入分配制度1是什么: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内容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
4、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客观必然性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作用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易错提醒(1)公有制范围内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但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未必都属于按劳分配,比如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福利性收入、社会保障收入。(2)按劳分配劳动所得按劳动要素收入劳动者通过劳动付出
5、获得的收入均属于劳动所得(劳动收入),其中,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含公有制企业或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以及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等);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职工劳动付出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收入;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收入;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收入两者均属于劳动收入。(3)农村集体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在对农村土地进行“三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的公有制性质不变;农民通过土地承包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通过流转承包地的经营权或出租土地获得的收入,则属于按土地要素收入。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形式:主要有劳
6、动、资本、技术、管理等。2体现类别对应形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民土地承包收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个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3.意义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在部编版新教材中,我国
7、的分配制度部分增加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和“劳动致富”的相关内容,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1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2获取收入的途径(1)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2)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国家、
8、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3劳动致富(1)要求个人: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国家: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城市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2)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创造。 内在素养会迁移1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2依法保护各类产权,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通过合法方式与途径增
9、加个人收入。典例(2021浙江1月选考)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旨在通过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内生动力,推进科学技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该条例的施行()有利于增强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确立了科技工作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体现了科技是关系企业经营成败的因素ABC D解析本题考查按要素分配的意义。该条例完善了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有利于增强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故符合题意。在我国,劳动者在企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表述错误。题意与无直接关系。答案A收入分配与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1任何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也越多。()提示:本题考查个人收入分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个人收入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但个人收入所得不仅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和具体的分配政策有关,故题中这一说法错误。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土地要素分配成为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提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
11、方式,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农村主要为集体经济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土地要素分配是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4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归属。()提示:村民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未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流转的只是经营权。5小李在某国企工作,年工资收入60 000元,奖金2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30 000元;其妻在一家外企工作,年收入65 000元,此外还有炒股收
12、入6 000元。小李一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88 000元101 000元B60 000元129 000元C129 000元60 000元D88 000元129 000元解析:选A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工资、奖金、津贴,60 00028 00088 000元;按生产要素分配30 00065 0006 000101 000元。6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D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
13、析:选D生产决定分配,促成分配制度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7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新阶段。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已经从投入阶段发展到产出和分配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数字经济是我国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参与分配属于再分配的调节机制数据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得到确认A BC D解析:选D数据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排除。数据作为要素参与分配,丰富发展了已有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符合题意。数据作为要素参与分
14、配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再分配,排除。数据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是对数据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的确认,正确。考点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显性知识理清楚 (一)把握收入分配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必要性及经济意义内涵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必要性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经济意义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
15、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贯彻协调、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根本措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重要举措增加居民收入,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在经
16、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分配秩序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再分配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三次分配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二)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配环节分配范围分配结果(指向)形成机制初次分配物质生产部门以税收和利润形式上交国家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在企业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
17、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再分配整个社会范围内满足行政、国防、教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需要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调节国家收入在部门、地区、企业间的使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以应对各种突发事故和灾害等主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支出来实现 (三)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效率公平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要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把蛋糕做大。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分得蛋糕才会多如果蛋糕太小,怎么分都难以令人满意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做大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政治 人教版 一轮 教学 必修 个人 收入 分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