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4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4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4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遥远的新疆焉耆县,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C)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主要和当地盛产杉木有关;蒙古高原的毡房主要和气候寒冷有关;新疆芦苇扎院墙主要和博斯腾湖盛产芦苇有关。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时期的
2、民居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C项正确;材料与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B、D三项。2宋人开始将镇和市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镇市”之称谓。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然而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镇”。从“市镇”到“镇市”的转变反映了北宋时期(C)A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镇经济亦称镇市经济,中国古代市镇经济兴起于宋,因商业、手工业发达,一些交通要道的“草市”以至墟集(见墟集、“草市”)转化为市镇,一些驻军处人烟繁聚亦成市镇,因
3、此,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C项正确;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是在明清时期,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晚明大变局记载:“苏、松、杭、嘉、湖地区大体可以分为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因此,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成为市镇的主要类型,如盐业市镇(周浦镇、新场镇)、榨油业市镇(石门镇)等。”这反映出该时期江南地区(B)A美洲农作物的传入B工商业市镇繁荣C自由雇佣劳动普遍D商人群体的形成解析:据题意可知,晚明时期苏、松、杭、嘉、湖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商业市镇,说明工商业市镇繁荣,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没有体现美洲农作物的传入和自由雇佣劳动的出现,排除A、C
4、两项;商人群体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4(2022梅州)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D)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5清朝前
5、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B)A农村集市B集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集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属于集镇市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四大名镇”的属性不一致,故排除。6(2022泰安)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B)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
6、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解析: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作草市,北宋时进一步发展。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作集,南方叫作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7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没有当
7、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D)A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都城的布局有一定的规矩,说明礼制观念已经影响到了城市建设,D项符合题意,正确;夏、商时期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水平极端低下,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还没有皇帝,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8(2022茂名)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8、这表明古代希腊(D)A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B基督教神学确立为统治思想C城市布局整齐、对称D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影响解析: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体现的是军事因素的影响;材料“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体现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古希腊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的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并未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罗马帝国确立基督教为国教,排除B项;C项是中国城市布局分布的特征,排除。9(2022泰州)20世纪30年代末,广东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轻工外贸城市区和潮汕平原城镇群,城市商贸相对发达而工业基础较弱,赌、毒、娼、
9、走私贩私等畸态异常突出。近代广东的城市发展(B)A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普遍模式B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C缘于政府主导的资源开发战略D反映通商口岸城市的均衡发展解析:20世纪30年代末,广东地区的城市发展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城市经济侧重轻工外贸,同时赌、毒、娼、走私贩私等畸态异常突出,这些与当时列强在广东地区的殖民活动有关,因此广东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B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A项;广东的城市发展情况并不是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排除C项;当时通商口岸城市发展不均衡,排除D项。10(2022岳阳)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
10、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B)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解析: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11从甲午战后到抗战前的40年间,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
11、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D)A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对稳定,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列强的侵略、内战、官僚资本的压榨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最终陷入绝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阻。以上变化说明城市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天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
12、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B)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解析:天津开埠之后为解决火灾问题,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有效地减少了火灾发生频率,这说明城市管理有一定进步,B项正确;“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说明之前政府有救火队,意味着主要的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排除A项;题干只列举了救火一项内容,并不能解决整个城市发展困局,排除C项;完
13、善救火机制、设施并不能削弱政府权威,排除D项。1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因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后成为新兴城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C)A国民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失衡B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提前实现C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手D资源开采与经济建设基本割裂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城市化的两种重要途径,都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故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且与史
14、实不符,排除。14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D)年代市镇户籍迁移人数农村户籍迁移人数195663457319574191171958521306195914369421961498110196213791018196344840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市镇户籍迁移人数由多变少,而农村则是由少变多,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又
15、回流到了农村,故D项正确;“大跃进”与人口的迁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城市化进程快只是表面现象,且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对比,故排除C项。15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解析: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2023 年高 历史 单元 质量 检测 村落 城镇 居住 环境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