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docx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第9课一、素养达标1(2022江苏南通期末)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这表明(B)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往来,A项错误;仅凭墓葬中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和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并不能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D项错误。2(2022河北武安一
2、中)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B)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解析:依据“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B项正确;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旨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不是仅仅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显然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商业发展,不能说是抑商政
3、策的延伸,排除C项;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显然有别于郡国体制,排除D项。3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三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论断正确的是(C)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解析: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朝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论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
4、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项;没有世界其他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4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C)A葛布、曲辕犁B玉米种子、水排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D丝绸、定窑孩儿枕解析: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玉米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罗马金币经由汉代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定窑孩儿枕属于北宋定窑的代表性瓷器,故D项错误。5仓颉篇是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地
5、区的尼雅遗址、甘肃玉门和敦煌等地陆续出土了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仓颉篇相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D)A中央政府对西域有效管理B文字统一利于各地文化交流C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D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西域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仓颉篇相似,说明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故选D项;内容相似不能体现管辖问题,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字统一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排除C项。6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
6、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C)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B古代“中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解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C项;“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中学西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两项。7(2022天津和平期末)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
7、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D)A传统基督教文化非常崇尚节俭B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C罗马人以穿中国丝织品为奢侈D西方纺织技术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西方人能够将中国的丝织品拆解重新纺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西方人的纺织技术有一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节俭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纺
8、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得出罗马人认为穿中国丝织品是奢侈行为,排除C项。8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C)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
9、伸至朝鲜半岛,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项错误。9(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2023 年高 历史 单元 商路 贸易 文化交流 古代 梯度 作业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2494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