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专题19免疫调节.docx
《2023届高考生物专题19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生物专题19免疫调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9免疫调节A组1.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先进行阳性选择,再进行阴性选择。不能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结合的T细胞会发生凋亡,称为阳性选择,存活下来的T细胞若能与自身抗原结合,会发生凋亡,称为阴性选择,最终存活下来的T细胞为成熟T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C.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在骨髓中,阳性选择发生在胸腺中D.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答案C成熟T细胞主要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造成人体的免疫力
2、下降,B正确;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都发生在胸腺中,C错误;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则T细胞能与自身的抗原结合,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会侵染辅助性T细胞,降低人体免疫功能。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由此进入细胞B.抑制逆转录过程可抑制HIV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C.逆转录酶以HIV的RNA为模板分别催化合成DNA、RNA和蛋白质D.HIV侵染后期,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答案C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
3、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HIV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抑制其逆转录过程可抑制其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B正确;逆转录酶以HIV的RNA为模板催化合成DNA,C错误;HIV侵染后期,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下降,D正确。3.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中的EPCs细胞(在正常机体内最终分化成红细胞)会变成CD45+EPCs细胞,后者可通过产生活性氧(ROS)来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肿瘤患者抗病毒、抗细菌以及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功能下降。研究人员用健康小鼠和荷瘤小鼠(被移植肿瘤的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与健康小鼠相比
4、,荷瘤小鼠因EPCs细胞失去正常分化能力而出现贫血B.与健康小鼠相比,荷瘤小鼠内CD45+EPCs细胞分泌的ROS含量较高C.若抑制ROS分泌,能增强CD45+EPCs细胞抑制机体CD8+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D.若诱导CD45+EPCs细胞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荷瘤小鼠可能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答案C肿瘤患者血液中的EPCs细胞会变成CD45+EPCs细胞,而没有最终分化成红细胞,据此可推测,与健康小鼠相比,荷瘤小鼠因EPCs细胞失去正常分化能力而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贫血,A正确;肿瘤患者血液内的CD45+EPCs细胞可通过产生ROS来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可推测荷瘤小鼠的CD45+
5、EPCs细胞分泌ROS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小鼠,B正确;CD45+EPCs细胞是通过产生ROS发挥作用的,如果抑制ROS的分泌,CD45+EPCs细胞就无法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进而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C错误;若设法诱导CD45+EPCs细胞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则成熟红细胞的数量会增加,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下降,对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抑制能力减弱,因而荷瘤小鼠可能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D正确。4.研究者利用沙门氏菌感染人体的非免疫细胞,发现在干扰素-存在的情况下这些细胞会产生载脂蛋白L3,L3可溶解细菌的细胞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干扰素-与L3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
6、L3能够识别沙门氏菌细胞表面的某种成分C.在抵御感染的过程中,L3发挥着与抗体相同的作用D.实验表明人体的非免疫细胞也可发挥免疫功能答案C干扰素是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L3可溶解细菌的细胞膜,发挥免疫作用,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L3可溶解细菌的细胞膜,说明其能够识别沙门氏菌细胞表面的某种成分,B正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沉降,L3可溶解细菌的细胞膜,两者发挥的作用不同,C错误;题述实验说明非免疫细胞产生的L3可溶解细菌的细胞膜,发挥免疫功能,D正确。5.鸡新城疫(ND)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金银花复方制剂对患ND的雏鸡免疫器官、
7、T细胞及B细胞的影响,证明了金银花复方制剂可增加T细胞的数量,促进腔上囊产生成熟B细胞,提高雏鸡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雏鸡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与哺乳动物相同B.吞噬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吞噬副黏病毒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C.金银花复方制剂可增强雏鸡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病毒作用D.给患ND的雏鸡注射ND灭活疫苗能阻止其传播答案C雏鸡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腔上囊,而哺乳动物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A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根据题意,金银花复方制剂可增加T细胞的数量,促进腔上囊产生成熟B细胞,提高雏鸡的免疫功能,具有抗病毒作用,C正确;ND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
8、在雏鸡感染ND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患病后再使用不能阻止其传播,D错误。6.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B.自然杀伤细胞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C.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答案D自然杀伤细胞可裂解肿瘤细胞,预防肿瘤发生,因此具有免疫监视功能,A正确;自然杀伤细胞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为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
9、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且需抗原刺激,D错误。7.2021年,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新冠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毒株德尔塔毒株,该毒株的传染性更强。如图是德尔塔病毒入侵人体后,T细胞参与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甲为B细胞,一旦受物质X的刺激即可增殖分化B.该毒株侵入人体后,首先会诱发机体发生图示免疫反应C.该毒株侵入人体会促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D.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不受基因控制答案C细胞甲可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故甲为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图为细胞免疫,病毒毒株侵入人体后,首先会诱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10、,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D错误。8.如图表示人体内“脑脾神经轴”的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体液免疫发挥作用B.若B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可影响抗体生成C.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神经递质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答案C图中,脑神经元释放信号作用于脾神经,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T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接受抗原刺激的T淋巴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B
11、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B细胞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会影响抗体生成,A、B正确;T淋巴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是细胞因子,C错误;适度压力刺激通过“脑脾神经轴”促进浆细胞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D正确。9.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是通过先培养出新型冠状病毒,然后通过加热或者加入化学试剂的方法,将其灭活后制成的疫苗。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新冠RNA疫苗是先人工合成含有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mRNA,然后注入人体,通过在mRNA外包裹的脂质纳米颗粒进入细胞直接进行翻译,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灭活疫苗对于生产的安全要求低于RNA疫苗B.灭活疫苗刺
12、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种类多于RNA疫苗C.RNA疫苗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而灭活疫苗不能D.灭活疫苗和RNA疫苗进入机体后,都可直接发挥抗原刺激作用答案B制取新冠灭活疫苗时,需先培养出新型冠状病毒,再将其灭活后制成,病毒培养过程中有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而RNA疫苗生产过程中没有活病毒存在,所以灭活疫苗对于生产的安全要求高于RNA疫苗,A错误;RNA疫苗通过在mRNA外包裹的脂质纳米颗粒进入细胞直接进行翻译,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物质种类单一,而灭活疫苗所含成分较为复杂,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种类较多,B正确;新冠RNA疫苗中只含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mRNA,不能复制,不会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注入机体后,RNA
13、疫苗要先翻译出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发挥作用,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发挥刺激作用,D错误。10.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如图表示HIV侵染宿主细胞及其增殖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HIV能识别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HIV侵入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能分泌抗体的,最终使HIV数量下降。(2)图中代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过程分别需要酶和酶参与。(3)艾滋病患者通常会患多种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HIV能够破坏免疫系统的功能。(4)为预防艾滋病,科学家曾给小鼠注射艾滋病疫苗(减毒HIV+生理盐水),并且实验取得
14、成功。若要检测该疫苗对小鼠的作用效果,请写出实验思路:。但该疫苗并不能应用于人体,从研究数据看,疫苗的预防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这可能与HIV容易突变有关。目前科学家用CD4受体修饰的人体成熟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请简要说明其机理:。答案(1)T浆细胞(2)逆转录DNA聚合(3)免疫监视(4)选取体重、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注射适量该疫苗,第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给两组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HIV,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用CD4受体修饰的人体成熟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可以“引诱”HIV识别、入侵,因为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细胞器,
15、所以HIV不能在“陷阱细胞”内增殖,最后随成熟红细胞的凋亡而被清除解析(1)图示过程中,HIV通过识别CD4受体而入侵T淋巴细胞。进入机体的HIV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最终使HIV数量下降。(2)图中代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为DNA复制的过程,两过程分别需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参与。(3)艾滋病患者通常会患多种恶性肿瘤而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HIV能够破坏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4)若要检测该疫苗对小鼠的作用效果,可将若干体重、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两组,第1组注射适量该疫苗,第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给两组小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HIV,检测
16、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抗体的水平。HIV通过CD4受体入侵细胞,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用CD4受体修饰的人体成熟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可使HIV无法增殖,最终随成熟红细胞的凋亡而被清除。1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进行清除,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并获得如下资料:资料1:科学家发现T细胞中存在PD-1基因,其表达的PD-1分子分布于T细胞表面,并证实PD-1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后,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资料2: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存在于吞噬细胞表面的蛋白PD-L1。在活化的吞噬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定量研究了PD-L1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
17、图)。注:PD-1-/-表示敲除PD-1基因小鼠,PD-1+/+表示野生型小鼠。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主要属于(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2)分析A和B曲线,能够得出的结论是。(3)PD-L1分子和PD-1分子均能抑制T细胞增殖,现有两种推测:两种分子分别抑制T细胞增殖;二者相互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据图分析并阐述理由:。答案(1)特异性免疫免疫监视(2)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3)支持观点,理由:对比A、C、D曲线可知,PD-1和PD-L1分子单独存在时,抑制T细胞增殖效果不明显
18、,而B曲线结果显示PD-1和PD-L1分子均存在时,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说明二者是通过相互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的解析(1)人体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来裂解肿瘤细胞,故人体内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的过程主要属于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能识别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这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2)由图可知PD-L1分子可使T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说明PD-L1分子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3)由图可知,A、C、D曲线分别为PD-1单独存在时、PD-1和PD-L1都不存在时、PD-L1单独存在时的作用曲线,对比3条曲线可知,PD-1和PD-L1单独存在时抑制T细胞增殖的效果均不显著,而B曲线为二者均存在时的
19、作用曲线,此时,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下降,说明二者通过相互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即支持观点。12.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一种人肠道病毒,病毒外壳由四个外壳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图1为肠道病毒EV71的模式图。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有效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疫苗的研发与接种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用小鼠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见图2。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多次免疫后,分别取上述3组小鼠的血清和未免疫小鼠的血清,测定血清中抗体与相关抗原的结合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表明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填“是”或“不是”)单一抗体,判断依据是。测定各组小
20、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是排除的影响。(2)根据图1分析,EV71病毒的四种外壳蛋白中,最不适宜作为疫苗的是,原因是。(3)科学家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些物质被称为疫苗佐剂。为评价SA04疫苗佐剂能否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科研人员将VP1、VP1+SA04分别加入缓冲液中,以一定剂量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然后定期采血测定相应抗体的含量。请你指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并写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答案(1)抗原的种类不是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EV71、VP1和VP2多种抗原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对实验结果(2)VP4VP4包埋在病毒内部,
21、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3)不足:没有设置对照组、没有对细胞免疫效果进行检测;改进:增加只注射缓冲液和SA04+缓冲液的两组进行对照,同时增加对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或数量的检测解析(1)由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抗原的种类,因变量是抗原抗体结合强度相对值。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可以结合 EV71、VP1 和 VP2 多种抗原,且抗原抗体结合强度相对值都较大,可知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不是单一抗体。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与非EV71蛋白结合强度,目的是排除抗体与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疫苗需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激发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由图1可知,EV71病毒的四种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生物 专题 19 免疫调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