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5(全国卷)(解析版).docx
《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5(全国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5(全国卷)(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2022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方面国际、国内疫情不容乐观,其中国内的吉林、上海相继爆发了严重的新冠疫情传播;另一方面预防新冠肺炎的疫苗和治疗的药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人类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新冠疫情的考查仍将是2022年高考的重要方向,疫情相关问题与生物学科密切相关,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疫情防控研究的新成果,多积累与疫情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提升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疫情防控需要利用多种生物技术手段(第1题);要想战胜病毒,必须充分了解病毒(第2题);疫苗是战
2、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免疫是抵抗病毒的天然屏障(第31题);核酸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阻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法。考生应特别注意以此为背景的问题考查,此类试题立足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涉及生物学诸多原理、知识、技术和方法,能有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政策,积极支持抗疫,体现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2022年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些要求体现在近几年全国卷“守正创新”的命题特色中。本专辑5套必刷卷将严格遵循这一特色,力求高仿真还原全国卷高考命题模式。
3、本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为有效防控疫情,科研人员需要进行系列研究,下列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不匹配的是()选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A 确定传染病的病原体从病人相关组织、分泌物等分离微生物,并用疑似病原体感染实验动物B 确定新变异类型病毒的出现测定变异病毒核酸序列,并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比较C 研究疫苗的有效性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临床实验以确认注射疫苗后人体血清中是否出现特定抗体,设计实验统计注射与非注射疫苗人群感染率差异D研究现有疫苗对新出现病毒的免疫作用比较是否采取隔离措施的人群感染率、
4、发病率的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详解】A.为确定传染病的病原体,需要从病人相关组织、分泌物等分离微生物,并用疑似病原体感染实验动物,并观察相关症状得出实验结论,A正确;B.为确定新变异类型病毒的出现,
5、一方面通过测定变异病毒核酸序列确定, 另一方面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比较,B正确;C.为研究疫苗的有效性,因为疫苗的作用是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需要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临床实验以确认注射疫苗后人体血清中是否出现特定抗体,并设计实验统计注射与非注射疫苗人群感染率差异,C正确;D.研究现有疫苗对新出现病毒的免疫作用,比较是否接种疫苗的人群感染率、发病率的差异,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D错误。故选D。2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具囊膜的冠状病毒,囊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图1是该病毒的结构,图2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1 图2A新冠病毒进出细胞的过程依赖
6、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RNA是翻译的模板,也是合成+RNA和-RNA的模板C新冠病毒RNA复制过程中既有氢键形成又有氢键断裂D合成结构蛋白、M酶的氨基酸都来自人体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为非细胞生物,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2.新冠病毒进入细胞时,表面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囊膜与细胞膜融合,注入病毒RNA,子代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出来。3.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以RNA复制的方式扩增,+RNA还能作为mRNA,翻译出需要的蛋白质。【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正确;B.+RNA是翻译的模板,也是合成-R
7、NA的模板,合成+RNA的模板是-RNA,B错误;C.新冠病毒RNA复制过程中,核糖核苷酸通过氢键与RNA单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子链后再打开氢键,故复制过程中既有氢键的形成又有氢键的断裂,C正确;D.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核酸等的原料都来自其宿主细胞,即人体细胞,D正确。故选B。3FOXO蛋白是哺乳动物抵抗逆境(寒冷、干旱、饥饿)的“主控开关”。下列生理活动中不是FOXO蛋白发挥作用就能出现的是()A增加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B促进细胞自噬作用,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C有氧呼吸转换为无氧呼吸,提高葡萄糖的利用效率D加强对脂肪的分解,增强细胞的能量供应【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
8、,FOXO蛋白主要功能是控制哺乳动物抵抗寒冷、干旱、饥饿等生理过程。由于题目所给的某些选项与描述的FOXO蛋白功能相关性并不是很强,故最好采用排除法或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详解】A.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故机体中的FOXO蛋白若能增加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这将有利于其抵抗逆境,A正确;B.由于在逆境中,营养物质匮乏,故FOXO蛋白若能促进细胞自噬作用,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也将有利于机体抵抗逆境,B正确;C.有氧呼吸是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当没有氧气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放出的能量远远小于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所以,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
9、能量就要加快葡萄糖的消耗。当哺乳动物身处逆境(寒冷、干旱、饥饿等)时,如果从有氧呼吸转换为无氧呼吸过程,动物机体的能量利用率会降低,这将更加不利用其抵抗寒冷、干旱、饥饿等环境,故不可能是FOXO蛋白所承担的功能,C错误;D.逆境环境中,机体能量供应途径从糖类作为主要的供体,变为增加对脂肪的利用率,这也可能是受FOXO蛋白控制或影响的,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点睛】该题题干所给信息与选项涉及的生理过程牵扯的相关性比较远,逻辑分析的难度较大,但由于C项错误很明显,故考生还是比较容易得分。4以桃树(2n=16)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选用分生区细胞、花药
10、分别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均可观察到8个四分体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同D若细胞中出现9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11、期: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花药中形成花粉的过程为减数分裂,因此可选用分生区细胞、花药分别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四分体,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
12、2条,C正确;D.桃树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染色体形态共有8种,若出现9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故选B。5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2021年,经国家的积极努力,其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由70万元/针降价至约3万元/针,并纳入医保目录。图为某家庭中的SMA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MA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2为携带者的概率是1/3C推测1患病的概率是1/303D可通过产前B超检查诊断-1是否患病【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1和-2表现为正常,其女儿-1为患者,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13、该女儿的父亲表现为正常,不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的基因型为aa,-1和-2表现正常,基因型都是Aa,可推测出-2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和2/3Aa,携带者的概率是2/3,B错误;C.-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3,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10000,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是1/100,正常基因的频率是1-1/100=99/100。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99/10099/100)(299/1001/100)=992,-2是致病基因携
14、带者的概率是2/101,后代患病的可能性是,1/42/32/1011/303,C正确;D.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产前B超检查诊断-1是否患病,产前诊断应该做基因检测,D错误。故选C。6以下关于自然现象或生产实践中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A“瓜熟蒂落”的过程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B高浓度萘乙酸除去麦田中杂草的机理是杂草对其敏感度高C摘除棉花的顶芽,使其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D阴雨天导致传粉受影响,可通过喷洒生长素类似物防止油菜减产【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
15、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详解】A.植物生命活动是受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A正确;B.双子叶植物杂草比单子叶植物小麦对茶乙酸敏感度高,高浓度萘乙酸会杀死麦田中双子叶杂草,B正确;C.摘除棉花的顶芽,侧芽的抑制被解除,使其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C正确;D.油菜收获的是种子,阴雨天导致传粉受影响通过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获得无籽果实,不能防止油菜减产,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9分。29甘
16、蔗是一种用于生产蔗糖的农作物,在我省广泛种植。甘蔗的光合作用过程由叶肉细胞叶绿体和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共同完成,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与CO2结合并将其固定的物质有_。图中的H和ATP只能来自_(选填“叶肉”或“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原因是_。(2)已知:植物叶片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大小来调节蒸腾速率;PEP酶与CO2的亲和力是Rubisco酶的60倍。据此分析,甘蔗在高温干旱地区仍有较高的光合速率的原因是_。(3)猪粪或鸡粪拌草木灰发酵后的农家肥是种植甘蔗常用的优质有机肥,其原理是农家肥经分解后可为甘蔗的生长提供_。【答案】(1)PEP和C5 叶肉 维管束
17、鞘细胞的叶绿体没有类囊体,无法进行光反应(2)在干旱环境下部分气孔关闭,PEP酶与CO2的亲和力强,能利用低浓度的CO2继续光合作用(3)无机盐、CO2和H2O【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可知:PEP酶催化CO2固定产生四碳化合物,然后运输到维管束鞘细胞中分解,释放出CO2用于卡尔文循环,这使得C4植物能利用环境中较低CO2进行光合作用,大大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详解】(1)由题图可知:在甘蔗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PEP酶的催化作用下,CO2被固定成C4化合物。C4化合物进入维管束鞘细胞,C4化合物再释放出CO2,在Rubisco酶的催化作用下,CO2和C5化合物结合,固定成C3化合物,再被还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生物 考前 信息 必刷卷 全国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