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11(全国卷专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11(全国卷专用)(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全国卷专用)第十一模拟(本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陕西渭南一模)发菜是一种非常细小的可食用材料,用它来做汤味道鲜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菜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NA是发菜的主要遗传物质B发菜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都没有线粒体C虽然发菜的结构较简单,但其遗传也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D发菜和水绵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且捕获光能的色素种类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1.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2、真核细胞有细胞核。2.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而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所以说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3.原核细胞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具有一种细胞器,就是核糖体。真核细胞含有多个细胞器。4.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原核生物为肽聚糖、真核为纤维素和果胶。【详解】A.发菜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而DNA是发菜的遗传物质,A错误;B.发菜细胞为原核细胞,其中不含线粒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虽然为真核细胞,但其中没有线粒体,B正确;C.发菜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其
3、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C错误;D.水绵和发菜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发菜中的光合色素为叶绿素和藻蓝素,而水绵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见发菜和水绵含有的捕获光能的色素种类有差异,D错误。故选B。2(20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B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C真菌分泌纤维素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均位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叶绿体中【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2.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其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详解】A.大肠杆菌
4、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A正确;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B正确;C.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真菌分泌纤维素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C正确;D.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D错误。故选D。3(2020安徽马鞍山模拟预测)如图1所示为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
5、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所以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相同。综上所述,根据图2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特点推知,与、与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B正确。故选B。4(2022湖南模拟预测)奥密克戎是2019新型
6、冠状病毒变种。数据表明,在德尔塔变异毒株中,突变的氨基酸数量为18个,而在新毒株奥密克戎中则有43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的不同变种发生突变的氨基酸不同,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新冠病毒变异快、变种多,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DNA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C新型冠状病毒繁殖过程中存在着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人类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详解】A.新冠病毒的不同变种发生突变的氨基
7、酸数量不同,即不同的RNA片段(基因)会发生突变,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正确;B.新冠病毒变异快,变种多,根本原因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新型冠状病毒繁殖过程中需要经过复制和翻译的过程,所以存在着碱基互补配对现象,C正确;D.人类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人类不断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感染,而病毒不断变异以便完成对宿主的感染,因而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B。5(2022四川成都二模)生命系统是由物质组成的高度有序结构。下列有关探究生命物质的科学实验中,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相符的是()选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艾弗里将S型菌的DNA
8、和R型菌培养得到了S型菌DNA是遗传物质B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细胞膜是由磷脂组成的C毕希纳用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发酵产生了酒精引起发酵的酿酶是蛋白质D温特用放置过燕麦尖端的琼脂块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燕麦尖端含有吲哚乙酸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1.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2.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
9、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详解】A.艾弗里将S型菌的DNA和R型菌培养得到了S型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B.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B错误;C.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萨姆纳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C错误;D.温特实验不能证明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A。6(2022全国一模)
10、科学家通过“人工节制生育”实验对大山雀种群动态进行研究。人工节制生育的操作是人为取走巢中部分卵和幼鸟。产卵后进行人工节制生育操作,并在当年幼鸟成熟之前和成熟之后分别统计数量并计算存活率,下表为部分实验数据。以下分析正确的是()繁殖亲鸟数量(对)巢中所含幼鸟初始数量(只)存活率(%)幼鸟成鸟对照年522742611实验年(人工节制生育)551405420A与对照年相比,实验年大山雀成鸟的数量明显下降B大山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随人工节制生育强度的增加而下降C造成对照年幼鸟存活率较实验年低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等资源不足D与对照年相比,实验年大山雀种群内生存压力更大【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可
11、知,对照年大山雀成鸟占11%,幼鸟占26%,而实验年大山雀成鸟占20%,幼鸟占54%。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对照年大山雀成鸟占11%,而实验年大山雀成鸟占20%,A错误;B.环境容纳量主要受环境影响,人工节制生育并未改变环境,所以大山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会随人工节制生育强度的增加而下降,B错误;C.分析表格可知,对照年幼鸟存活率较实验年低,原因可能是对照年巢中所含幼鸟初始数量远大于实验年,使食物等资源不足造成对照年幼鸟存活率较实验年低,C正确;D.分析表格可知,与对照年相比,实验年大山雀种群内幼年和成
12、鸟所占的比例均大于对照年,推测与对照年相比,实验年大山雀种群内生存压力更小,D错误。故选C。二、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 必考题(本题共4小题,共39分)29.(10分)(2022四川南充二模)本世纪末全球气温极有可能升高超过3,而温度每升高1全球小麦产量下降4.1%-6.4%,某研究小组欲探究温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了高温(37)和常温(22)2个处理组,均给予正常光照,分别测量小麦品种A、B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如下表:品种A品种B常温高温增幅常温高温增幅净光合速率(Pn
13、)27.619.8-28.3%17.315.2-12.1%气孔导度(Gs)0.680.67-1.47%0.600.59-1.7%胞间CO2浓度(Ci)297.3317.56.8%314.6326.23.7%注: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1)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2)有人认为小麦净光合速率下降是因为气孔导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胞间CO2浓度,本实验结果_(能或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_。(3)也有人认为净光合速率降低是因为高温破坏了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结构,使光合色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为了验证此说法的正确性,可以采用_法进行验证,若_,则该说法正
14、确。【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2分)(2)否(1分)在高温条件下,小麦品种A、B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而气孔导度无显著变化。(3分)(3)纸层析(2分)高温组滤纸条上色素带比常温组窄(或颜色浅)(2分)【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
15、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详解】(1)小麦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其中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叶绿体中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2)本实验结果不支持气孔导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胞间CO2浓度,原因是在高温条件下,小麦品种A、B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而气孔导度无显著变化。(3)纸层析法可以对色素进行分离,通过条带的粗细可以看色素的含量;若高温组滤纸条上色素带比常温组窄(或颜色浅),则说明高温破坏了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结构,使光台色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
16、解分析能力。30(9分)(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所示是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影响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的物质是_,该物质通过 运输至下丘脑。(2)据图分析可知,激素a能调节激素b的分泌,激素b能调节激素c的分泌,激素c也能影响激素a和b的分泌;激素a是_,激素c分泌的调节机制有_。(3)体温调定点上升至38.5C的过程
17、中机体产热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图中下丘脑发出的神经分泌的物质d作用于甲细胞,使甲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则物质d是_。(4)为了验证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请以小白鼠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证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答案】(1)致热性细胞因子 (1分)体液(1分)(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1分)(3)大于(1分)神经递质(1分)(4)取若干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乙;实验前先测定甲、乙两组鼠的体温;甲组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组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将甲、乙两组鼠置于低温或高温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
18、比较甲、乙两组鼠体温的变化(3分)【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d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详解】(1)据图可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作用到下丘脑体温中枢,因此影响下丘脑体温中枢调定点的物质是致热性细胞因子。(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发热期间,激素c作用于乙细胞能使呼吸酶的合成增多,导致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多。甲状腺激素也能
19、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二者的活动,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上述调节机制属于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3)体温上升时产热大于散热;下丘脑发出的神经分泌的物质d是神经递质。(4)实验设计要抓住自变量下丘脑是否完好,因变量是环境改变后体温的变化;考虑到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误差,所以选择多只小白鼠;还要注意实验前后体温的比较。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若干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乙;实验前先测定甲、乙两组鼠的体温;甲组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组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将甲、乙两组鼠置于低温或高温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比较甲、乙两组鼠体温的变化。【点睛】本题主要考
20、查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31(8分)(2021山西阳泉三模)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的相关问题:(1)现对池塘群落进行研究,下列哪些内容不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_A池塘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B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C池塘中种群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D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无论多少,都不是_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桉树菠萝套种结构中两种植物高矮结合,根系深浅搭配,在资源利用上的意义是_。(4)初生演替到草本阶段,较高的草本植物会占据优势,原因是_;人类可以砍伐森林,也可以建立人工群落,这表明人
21、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答案】 (1) C(1分)(2) 随机(1分) (3) 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合理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2分)(4) 较高的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有利(2分)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分)【解析】【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2.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
22、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详解】(1)A.池塘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A不符合题意;B.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不符合题意;C.池塘中种群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应该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C符合题意;D.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无论多少,都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
23、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桉树菠萝套种结构中两种植物高矮结合,根系深浅搭配,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合理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4)初生演替到草本阶段,较高的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有利,较高的草本植物会占据优势;人类可以砍伐森林,也可以建立人工群落,这表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掌握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决定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2(12分)(2022湖南岳阳一模)以下是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及遗传实验材料选取的相关信息。(1)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
24、蝇的过程中,摩尔根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让这只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F1全为红眼果蝇、F2红眼与白眼果蝇数量之比是3:1,这些遗传表现符合基因的_,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这一相对性状受_(2)事实上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可能性被排除后,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中假说经摩尔根及其团队验证是正确的,假说因为雌性果蝇有眼色性状而被否定,而假说也能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请设计
25、实验否定假说,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影响,且雌雄果蝇各种表现型都有。依据假说,试写出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_,简要写出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及结论_。(3)某研究小组进行果蝇相关实验: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H、h),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且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F1,请写出该杂交组合双亲
26、的基因型:_。F1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答案】(1)分离定律(1分)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1分)(2)XAYA、XAYa、XaYA(2分)选白眼雌果蝇与多只红眼雄果蝇杂交;预期结果:所有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情况一样(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就可以否定该假说(4分)(3)HhXBXb与HhXbY(2分) 1/5(2分)【解析】【分析】假说一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
27、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伴性遗传是指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伴X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伴X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伴Y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都是男性,患者的男性后代都患病。【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F2红眼与白眼果蝇数量之比是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说明果蝇
28、的红眼和白眼这一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依据假说,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Ya、XaYA,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Xa。根据分析可判断,若假说正确,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根据假说,采用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即XaXa与XAYA、XAYa、XaYA杂交,子代雄果蝇和雌果蝇都会出现红眼和白眼。因此实验方案为,选白眼雌果蝇与多只红眼雄果蝇杂交。预期结果:若所有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情况一样,即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就可以否定假说。(3)分析题意可知,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
29、:圆眼果蝇=2:1,说明圆眼为隐性性状,星眼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HhHh且显性基因H纯合致死。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子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可判断亲本缺刻翅雌果蝇为杂合子,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且缺刻雄果蝇致死。故该杂交组合双亲的基因型为HhXBXb与HhXbY。子代缺刻翅与正常翅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1:1:1,XB的基因频率为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推理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能将前后知识点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二)选考题
30、(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7(2021陕西长安一中一模)【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诗中提到的葡萄酒。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葡萄酒。回答下列问题。(1)家庭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酿制成功,酿制器具需要采取_(填“消毒”或“灭菌”)处理,处理措施是_。(2)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_(填“需要”或“不需要”)专门添加酵母菌,酿制过程中通常先通气再密闭,原因是_。(3)有时候自酿的葡萄酒甜味明显,原因是葡萄在酿制过程中发酵_(填“充分”或“不充分”)造成的。(4)葡
31、萄叶中含有的白藜芦醇(抗氧化)量极少,如果想要大量获取该物质,可采用_技术,将部分叶肉细胞或组织培养至_阶段,然后扩大化培养并提取。【答案】(1)消毒(2分) 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2分)(2)不需要(2分) 通气让酵母菌 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密闭的目的是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3分)(3)不充分(2分)(4)植物组织培养(2分) 愈伤组织(2分)【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来源于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或者菌种保藏中心,条件是无氧、适宜温度是18 25,pH值呈酸性。 2.在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通常先通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
32、量,密闭的目的是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这样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能防止发酵液溢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使培养瓶内气体增多,所以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 此后再拧紧,目的是放出发酵产生的CO2,同时尽量不让O2进入瓶中。【详解】(1)家庭自酿葡萄酒过程中,为了保证酒品的质量,酿制器具要采取消毒处理,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的方法。(2)葡萄表面带有一定量的酵母菌,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不需要专门添加酵母菌,酿制过程中通常先通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密闭的目的是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33、酒精。(3)部分种类的葡萄酒甜味明显,原因是葡萄在酿制过程中不充分发酵,糖类物质还有剩余,所以发甜。(4)白藜芦醇属于获取细胞产物,如果想要大量制取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部分叶肉细胞或组织培养至愈伤组织阶段,大量获取。【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原理和流程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考生掌握果酒的制作原理和流程,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应用,难度不大。38.(2022四川成都二模)【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2021年11月29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的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研发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是治疗新冠肺炎的重
34、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1)传统抗体的制备是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的_中分离所需抗体。与传统抗体相比较,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_。(2)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运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是指_。将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随机融合后,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目的是_。若要继续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还需进行_。(3)单克隆抗体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用途,如:_(答出两点)。【答案】(1)血清(2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3分)(2)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2分)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2分) 克隆化培养和抗
35、体检测(3分)(3)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新冠病毒;用于治疗新冠肺炎(3分)【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1)传统抗体的制备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的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与传统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2)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将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随机融合后,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在该类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都不能生存,从而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若要继续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该步骤通常在多孔培养板上进行。(3)单克隆抗体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向为:用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患者的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也可将治疗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实现精准治疗。【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背景,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