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二生物学(B)第部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如图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则所代表的成分分别是(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
2、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合成为内环境,其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2、题图分析,图中为细胞外液,为血浆,为淋巴,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详解】图中的突破口是之间的关系,根据淋巴由组织液渗入到毛细胞淋巴管产生,然后回流到血浆中来突破,可知为细胞外液,即为细胞外液,其中是淋巴,进而确定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即所代表的成分分别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故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2.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B. 在高温或寒冷
3、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C.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为机体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4、的信号后会分泌抗利尿激素,启动保水机制,A正确;B、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的存在,使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B正确;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缓冲物质中的HCO3-反应,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D正确。故选C3. 在野外玩耍时,旁边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你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疾跑等躲避动
5、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B. 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C. 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D.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源于副交感神经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
6、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B、神经系统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C正确;D、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源于交感神经兴奋,D错误。故选D。4. 如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电刺激处时,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 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完成一次反射活动C. 若在处施加一较强的电刺激,其他几处能检测到兴
7、奋的有D. 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详解】A、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刺激处时,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故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错误;B、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属于反射活动,B正确;C、若在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兴奋可以传到处和处,但传不到处和处,故其他几处能检测
8、到兴奋的有,C正确;D、由图可知,该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为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故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A。5.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言语减少、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该病发病机制复杂,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B. 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C. 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D. 加速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是治疗思路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
9、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B正确;C、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可能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应向专业人士咨询,C正确;D、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所以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量是治疗思路之一,D错误。故选D。6. 渐冻症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堆积,造成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下图是渐冻症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序号为兴奋
10、传导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B 图中过程谷氨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C. NMDA为突触后膜上谷氨酸的受体D. 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渐冻症【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钠离子内流,使后膜产生兴奋,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B、是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C、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识别谷氨酸,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
11、白运输Na+,C正确;D、能够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可以用来缓解ALS病症,D正确。故选B。7.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 与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B. 与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C.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D.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答案】D【解析】【分析】分
12、析实验:1、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A、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B、与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C、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故选D。8. 褪黑素
13、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 为改善睡眠,可长期大量使用褪黑素【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
14、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导致褪黑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的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故选D。9.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未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感到口渴,该考生可能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
15、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答案】A【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A、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A
16、正确;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C、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D、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縮,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迅速上升,D错误;故选A。10.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辅助性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
17、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故PM2 .5损害呼吸道黏膜,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PM2 .5改变辅助性T细胞数目,将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C、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故PM2 .5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18、不会影响细胞免疫,C错误;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故PM2 .5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将会影响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C。11. 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A. 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B. B细胞和辅助T细胞的增殖分化C.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裂解靶细胞D.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流感病毒为病原体,侵入人体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其抗原结合,使其失去进一步侵染的能力,细胞免疫可以使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A错误;B、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可以引起特异
19、性免疫,引起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之裂解,C正确;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A。12.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B. 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 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D. 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答案】D【解析】【分析】1、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2、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20、:(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2)一般不会损失组织细胞,也不引起组织损伤;(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比如青霉素不属于蛋白质,A错误;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C、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初次接触青霉素不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D、当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青霉素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D正确。故选D。13.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不正
21、确的是()A. 生长素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的信息物质B.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D. 一般情况,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参与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而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详解】A、生长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A错误;B、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因为单侧光的照射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
22、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导致两侧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均,B正确;C、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C正确;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也就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故选A。14. 运用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脱落酸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叶和果实脱落B.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C. 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使根尖生长D. 乙烯抑制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1、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2、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练习 生物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