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生物期末考试卷.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度生物期末考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度生物期末考试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期末考试卷高二生物学一、选择题: 1.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中,中国队运动员齐广璞夺得金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B.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无氧呼吸增加,血浆pH大幅下降C.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内环境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D. 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需要神经系统的高度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的热多,散的热也多。2、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可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详解】A、在冰雪环境下进
2、行比赛,运动员体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B、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对,可以调节pH相对稳定,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后,pH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C、运动员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在不断的发生变化,C错误;D、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需要大脑中的运动中枢发出指令,还需要小脑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需要神经系统的高度参与,D正确。故选D。2. 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3、其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 垂体中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内温度相对恒定D.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作用将CO2排出体外【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骨骼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4、;B、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3. 眨眼反射是人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是机体对威胁反应的重要表征。眨眼是由于轮匝肌受到有关神经的调控,从而快速收缩的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 眨眼反射是一个自主性的防御性反射受大脑皮层的调控C. 当冲动到达轮匝肌时,轮匝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D. 某人如果出现不能眨眼睛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面
5、部传出神经受损【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眨眼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B、眨眼反
6、射是一个自主性的防御性反射,经过训练的人可控制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出大脑中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C、当冲动到达轮匝肌时,受刺激部位轮匝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眨眼反射的神经分布在头面部,某人如果出现不能眨眼睛的现象,可能是面部传出神经受损,D正确。故选C。4. 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智力有促进功能,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大有益处。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育运动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过程如图,a表示过程,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质c是突触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7、是( )A. 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需要DNA连接酶参与B. 物质b与AMPA结合后,使d处的膜内变为负电位C. BDNF具有激活AMPA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D. 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会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由题图可知,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详解】A、DNA连接酶参与DNA的复制过程,而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NA连接酶不参与该过程,A错误;B、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8、物质b与AMPA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导至d处时,使d处的膜内变为正电位,B错误;C、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D、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导致BDNF不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b物质至突触间隙,从而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C。5.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后,可以沿神经纤维和突触传导。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B. 神经冲动产生后,
9、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一段距离后强度会降低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D.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可以从树突经过胞体传递到轴突【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而在突触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B、神经冲动产生后,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0、不会导致强度降低,B错误;C、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的膜电位,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因此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正确;D、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会经过胞体传递到轴突,D正确。故选B。6. 人体内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复杂,但是他们在发挥调节作用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 激素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C.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
11、激素都能够促进人体生长,体现了激素间的相互抗衡D.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能体现激素的高效性【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详解】A、动物激素的产生有专门的器官或细胞,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A正确;B、激素具有相对特异性,靶器官和靶细胞上有其受体,故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B正确;C、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C错误;D、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12、,能体现激素的微量和高效性,D正确。故选C。7. 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摄取和呈递病毒B. 物质是细胞因子,物质是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细胞B的增殖和分化D. 细胞C与细胞D都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并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靶细胞;细胞A为抗原递呈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为抗体。【详解】A、细胞A是抗原呈
13、递细胞,能识别、加工处理病毒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它免疫细胞,A正确B、物质是细胞C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物质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抗体,能中和体液中游离的病毒,抑制病毒的增殖,B正确;C、细胞B为T细胞,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C正确;D、细胞C为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故选D。8. 辅助性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属于T淋巴细胞家族,这两类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
14、助性T细胞都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 细胞毒性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激发靶细胞发生凋亡C. 辅助性T细胞的介导作用能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配合D. 若某患者体内缺失细胞,则该患者将不能发生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C、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
15、T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C正确;D、若某患者体内缺失T细胞,特异性免疫缺失,但是还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D。9. 植物激素的合成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施用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施用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果实成熟。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 低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脱落酸的合成B. 低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与生长素相似C. 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D. 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1、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
16、,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2、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而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B、用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与生长素的功能相似,B正确;CD、施用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果实成熟,说明其功能与乙烯类似,而非促进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合成,C
17、、D错误。故选B。10. 毛束象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虫,如图为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有效防治虫灾,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cd段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发生改变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防止d点出现D. de段是采取措施降低了该害虫的K值,该措施能有效控制虫害【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从组成种群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食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后斗争加剧,从而
18、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详解】A、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即a点之前及时控制,A错误;B、cd段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发生改变,K值增大,B正确;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降低种群密度,防止毛束象爆发式增长,即可防止d点出现,C正确;D、de段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采取措施降低了该害虫的K值,该措施能有效控制虫害,D正确。故选A。11.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取样时,吸取试管上层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B. 实验操作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C. 如果一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换其他方格计数D. 该实
19、验需要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答案】D【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步骤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液体培养基,无菌培养;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抽样;观察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重复步骤,连续观察7天; 绘图分析。(4)注意事项该实验无需设计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重新稀释培养基再计数。【详解】A、取样时,应先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
20、匀,直接吸取试管上层培养液会使数量偏少,造成误差,A错误;B、实验操作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C、如果一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需要重新稀释培养基再计数,所选取的方格都要计数,C错误;D、酵母菌细胞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该实验需要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D正确。故选D。12.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
21、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同时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B. 由阶段1演替为阶段2的过程中,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C. 由阶段1演替到阶段4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大D. 常绿阔叶林中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多,故其为优势种【答案】D【解析】【分析】据表分析: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种类数在逐渐增多。【详解】A、演替的原因是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后一个群落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B、由阶段1演替为阶段2的
22、过程中,灌木与草本植物竞争中更占优势,灌木逐渐称为优势种,B正确;C、据表分析,由阶段1演替到阶段4的过程中,植物种类数不断增多,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大,C正确;D、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力更强,所以乔木为优势种,D错误。故选D。13.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于地形变化和土壤湿度等原因,草丛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B. 桦树高低错落有致,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D.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B【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度 生物 期末 考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