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10)--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 兴盛与思想发展11/28/20231 中国佛教至隋唐而至于鼎盛,本期的佛教宗派融入了南北诸家师说,在哲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派别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唯识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渊薮,着力阐发龙树一系的中观思想,其精髓和诠释格式为诸宗派广泛采纳。玄11/28/20232 奘的唯识宗引入了印度式繁琐的名相分析体例,不适合中土社会的思想实际,故数传而绝。密、净、律诸宗,思想内涵较少。因而,本章主要探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11/28/20233一、天台宗的性具圆教11/28/20234 天台宗
2、的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因为他的主要活动是在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名。该宗奉持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所以又名“法华宗”。在理论上,天台宗与他宗之不同在于提出了一套以“性具圆教”为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11/28/20235(一)渊源与创始天台宗虽然正式形成于隋朝,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北齐慧文和南岳慧思两位禅师。11/28/202361、慧思与慧文慧文生卒年代不详,慧思从慧文那里得到“一心三观”的传承。所谓“一心三观”主要是得自鸠摩罗什所译的“般若”类经论关于“修习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的说法。“道种智”即通晓大小乘的修持法门,“一切智”即洞察一切法共相,“一切种智”即了
3、达诸法自相。慧文、慧思都强调三智“一心中得”。11/28/202372、智顗(538-597)公元560年在光州大苏山从慧思受禅法。又往天台山实修,完成他的“圆融实相”说,再去金陵敷演法华妙旨,留下法华文句。后在荆州当阳玉泉山,在讲经说法留下法华玄义、摩诃止观。11/28/202383、天台宗的贡献 用有力的陈述来概括您对该主题的感想或看作为较受公认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贡献在于对汉魏以来不断输入的诸家学说和修行法门进行系统的、恰如其分的综合,既有高低浅深之别,又不失其各自独立的价值。11/28/20239法华经,序品曰: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
4、,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11/28/202310(二)天台宗的义理与修行11/28/202311 佛教的理论,无论多么深奥玄妙,都离不开对修行的构想安排及其与涅槃境界的关系,天台宗亦莫能外。它的这种意识较诸后起的华严宗似乎更为强烈,这表现在它以“止观并重”的说法。11/28/2023121、止观并重在天台宗里,“止观并重”的修持具有对南北学风折衷的意义。天台宗糅合众经论、判定诸师说形成“五时、八教”的体系。所谓“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所谓“八教”分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
5、”。前者即顿、渐、秘密、不定;后者即藏、通、别、圆。前者是随所接引众生的根机利顿11/28/202313 与得法因缘而产生的修行体系安排上的区别。后者是表示义理上的分判与融通。摩诃止观卷首曾举其要者述云,天台智顗传南岳思三种止观,即渐次、不定和圆顿止观,以为“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后浅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11/28/2023142、圆融三谛根据龙树的意见,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由之而成就的事物可以从空、假、中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随后可以发现,空、假、中不是事物规定性不相统属的三个侧面,而是相互渗透的一种分析性等价关系。11
6、/28/202315 智顗说: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摩诃止观卷五上)11/28/202316 从“止”的方面立论,亦有三种法门。智顗解释道:一体真止者,诸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何真止。二方便随缘止者,知空不空11/28/202317 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三息二边分别止者,生死流动,涅槃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中道,今知俗非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名息二边分别止。(摩诃止观卷五上)11/2
7、8/2023183、止观十境摩诃止观论止观之境,凡有十种,“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同上)据说这十境皆能使真实正见受到障碍,故须对治;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阴界入境”,因为“阴界入一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同上)可见,诸境乃得以“阴界入”为前提。11/28/2023194、一念三千所谓“三千”,即三千世间,由十法界、三种世间、十如是配合而成。十法界“互具”,则有百法界,而百界众生一一皆具三种世间和十如是范畴,由此有三千法界。摩诃止观卷五云:11/28/202320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
8、具十法界,为百法界;一界又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11/28/202321 关于“一念三千”,智顗本人从不同角度分辨了几种情况,他说: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合一切法,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摩诃止观卷五)11/28/2023225、空观、假观与中观三观玄义中有一段重要的文字:能观之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其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11/28/202
9、323摩诃止观时或出现的名句“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看来并不仅仅指认所观的理境,或心之体性上的契应,而是指认“一念心起”四字抒义之全体,此“一念心起”即是“法性起”。摩诃止观卷一云:11/28/202324 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11/28/202325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11/28/202326 华严宗,因其信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由于它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而该宗又称为贤首宗。11/28/202327法藏,(643-712)重要著作有华严探玄记、华严
10、经旨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义海百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策林和大乘起信论义记。11/28/202328华严宗的中心理论是“法界缘起”11/28/2023291、法界所谓“法界”分而言之,如华严经义海百门云:“即一小尘缘起,是法;法随智现,用有差别,是界”。(石竣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第108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11/28/202330 华严策林云:佛以无生空寂为身,亦以法界无起为体。但证此理,佛随理以现身,但入无生,法随智以显相,相即无相。(同上书第300页)11/28/2023312、法界缘起所谓“法界缘起”通常是指以法界为体,以缘起为用。华严策林
11、云: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迴转,镕达有空。随智鑑用,即说多门,随体湛宗,即说一义。(同上书第301页)11/28/202332 法藏所说的“体”、“用”相当于“理”、“事”,如法藏有云:观体用者,谓了达尘无生无性一味,是体;智照理时,不碍事相宛然,是用。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归百川,由理事互融,故体用自在。若相入,则用开差别;若相即,乃体恒一味。恒一恒二,是为体用也。(华严经旨归)11/28/202333 3、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从它的旨趣来说,又是经由理事关系的透视而达到事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