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试题生物一、选择题1. 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2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为3:1,得到这一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F1高茎产生的两种雌配子比例相等F1高茎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比例相等F1高茎产生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数量相等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各种个体的存活几率相等A. B. C. D. 【答案】B【解析】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根本原因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子代,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此外,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F1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
2、,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机会均等,才有可能实现F2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为31,正确;:F1高茎产生的雌配子数量比雄配子的数量少,错误;:各种个体的存活几率相等,才有可能实现31,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2.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B.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C. “F1(Dd)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属于其假说的内容D.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答案】D【解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假说内容为:(1)
3、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A、测交是与隐性个体进行杂交,可以检测待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A正确;B、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根据F2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提出问题,B正确;C、“F1(Dd)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属于其假说的核心内容,C正确;D、孟德尔并没有提出染色体的说法,D错误。故选D。3. 水稻的高秆和矮秆由一对等位基因
4、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由另一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均为完全显性,现有纯合亲本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植株杂交,F1均为高秆抗病,F1自交得F2。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结果如下: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病=66:9:9:16由实验结果可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两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B. 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若对F1进行测交,后代四种表型的比例应接近1:1:1:1【答案】D【解析】题目涉及两对相对性状,可对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综合。A、F2中高秆矮秆=(66+9)(9+16)=7525=3
5、1,抗病感病=(66+9)(9+16)=7525=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A正确;BC、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病=66:9:9:16,不是93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C正确;D、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病=66:9:9:16,矮秆抗病类型占16/100,则双隐性胚子占比为4/10,双显性配子占比也为4/10,重组型配子分别占1/10、1/10,对F1进行测交,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四种表型的比例,会接近4:1:1:4,D错误。故选D。
6、4.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表示子代基因型及相关比例;表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配子的产生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5.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用于哪些生物( )噬菌体乳酸菌豌豆蓝藻蚜虫A. B. C. D. 【答案】D【
7、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因此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符合题意;乳酸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符合题意;豌豆属于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不符合题意;蓝藻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符合题意;蚜虫属于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6.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
8、7米,有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已知皮刺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S、s控制,基因型SS的植株表现为长皮刺,Ss的为短皮刺,ss的为无皮刺。皮刺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T控制深绿色,t控制黄绿色,基因型为TT和Tt的皮刺是深绿色,tt的为黄绿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 子代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有4种B. 子代短皮刺深绿色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 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6种D. 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的比例为1/3【答案】C【解析】1、由题意知,花椒皮刺形态及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
9、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2、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可以转化成两个分离定律问题:SsSs1/4SS(长皮刺)、1/2Ss(短皮刺)、1/4ss(无皮刺);TtTt1/4TT(深绿色)、1/2Tt(深绿色)、1/4tt(黄绿色)。A、由分析可知,SsSs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SS、ss两种,TtTt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TT、tt两种,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22=4种,A正确;B、由分析可知,子代短皮刺、深绿色的基因型是SsTT、SsTt两种,B正确;C、花椒有皮刺性状分为长皮刺和短皮刺两种,皮刺的颜色
10、是深绿色和黄绿色两种,无皮刺性状只有一种,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是22+1=5种,C错误;D、子代有皮刺花椒的基因型是SS、Ss,其中Ss占2/3,皮刺颜色遗传中Tt占1/2,因此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比例为2/31/2=1/3,D正确。故选C。【点睛】7.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 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C. 进行测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D.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答案】D【解析】1、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大定律的得
11、出过程中都采用了假说-演绎法。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豌豆都为纯种;具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操作。(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研究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4)运用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3、测交是孟德尔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所用的一种杂交方法。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A、孟德尔杂交
12、实验中选用豌豆做实验是成功的基础,豌豆是一种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A正确;B、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也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C、测交是与隐性个体进行杂交,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D、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是指受精过程,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因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D错误。故选D。8. 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6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已知基因型为
13、aa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题意分析,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6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由于要计算随机交配,故需要算出群体中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为20%+60%=50%,a的基因频率也为50%。但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故基因频率需要避开aa计算,则A的基因频率为1/4+3/41/2=5/8=62.5%,则a的基因频率为/8=32.5%。由题意知,aa不能交配,因此能交配产生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Aa,比例是13,
14、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53,则a13,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相同,也是Aa=53,则a3/8,因此“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a,3/83/89/64。即A正确。故选A。【点睛】9. 下图甲、乙表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丙、丁表示另一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B. 乙细胞中染色体和出现在子细胞中的概率不同C. 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D. 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甲是进行有丝分裂后期,乙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5、,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B、若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B错误;C、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D、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均等分裂,所以为雄性动物,故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故选B。10. 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形状。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自交,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若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由此推测可知( )A. 紫粒是
16、显性性状B. 黄粒是显性性状C. 品系X是杂种D. 品系Y是纯种【答案】A【解析】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自交,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这说明品系X的黄粒玉米是纯种,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即性状发生分离,这说明品系Y紫粒玉米是杂种,杂种表现的是显性性状;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 某雄果蝇的细胞正常分裂,其体内细胞中一定含有两
17、条Y染色体的是( )A. 初级精母细胞B. 减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C. 间期的精原细胞D. 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答案】D【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1个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A、初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1条Y染色体,A错误;B、减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B错误;C、间期的精原细胞只含有1条Y染色体,C错误;D、处于有丝分裂后
18、期的精原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此时期肯定含有2条Y染色体,D正确。故选D。12.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 B. C. D. 【答案】C【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
19、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正确;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错误;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正确。综上所述,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 遗传性脑智力超常型孤独症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不包括( )A. 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发病B.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 此病必定表现为隔代遗传D. 男性患者的母亲必定
20、是患者【答案】C【解析】1、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的致病基因由女儿传递给外孙,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2、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如果女性正常,父亲和儿子都正常。A、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因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A正确;B、女患者多于男患者是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B正确;C、隔代遗传是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显性遗传一般具有代代遗传的特点,C错误;D、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D正确。故选C。14. “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
21、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后来却变成公鸡,并能和母鸡交配。芦花基因(B)和非芦花基因(b)不在W染色体上。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B. 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C. 染色体组成为WW的鸡不能成活D. 非芦花鸡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鸡的多【答案】D【解析】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为ZZ。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变成公鸡后性染色体组成依然为ZW。A、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变性公鸡的性染色体不变还是ZW,亲本的基因型为Zb
22、W和ZBW,子代WW致死,ZBZb:ZBW:ZbW=1:1:1,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符合题干信息;若基因不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母鸡基因型为BbZW,非芦花变性公鸡为bbZW,子代的性状比例应为(芦花1:非芦花1)(1雄性:2雌性),不符合题意,A正确;B、变性只是表现型的改变,基因型和染色体组成不变,故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B正确;C、子代理论上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WW=1:2:1,子代公鸡比母鸡比例1:2,说明WW致死,C正确;D、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芦花的基因型种
23、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故选D。15. 人体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内( )A. mRNA不同B. rRNA不同C. DNA不同D. tRNA不同【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所含的mRNA和蛋白质有所区别。A、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两者所含mRNA的种类不同,A正确;B、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中核糖体的结构相同,即具有相同的rRNA,B错误;C、同一个人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宜宾市 南溪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模拟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