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我国生物学家在某些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丝状结构细胞蛇。细胞蛇只由蛋白质形成,用以催化细胞中重要物质的合成。这种新发现的细胞结构形态和数量在细胞中是不恒定的,在相关物质合成迅速时,细胞蛇也变得更为发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蛇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功能相适应 B. 细胞蛇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 细胞蛇的发现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 D. 细胞蛇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只有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蛇”是新发现的一类无膜细胞结构,只含有蛋白质,用以催化细胞中重要物质的合成。【详解】A、细胞蛇形态和数量在细胞中是不恒定的,
2、在相关物质合成迅速时,细胞蛇也变得更为发达,体现了细胞蛇形态与数量变化与功能相统一,A正确;B、细胞蛇可以催化细胞中重要物质的合成,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C、细胞蛇是某些细胞中的一种细胞结构,并非所有细胞都存在,不能揭示细胞的统一性,C错误;D、细胞蛇只由蛋白质形成,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只有氨基酸,D正确。故选C。2. 单羧酸转运蛋白(MCT1)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同向转运乳酸和H+的跨膜蛋白。在癌细胞中,MCT1基因显著表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乳酸;当葡萄糖充足时,MCTl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将乳酸和H+运进细胞。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合成与运输MCT1,体现细
3、胞内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B. 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C. 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使细胞内pH显著降低D. MCTl会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在癌细胞中,MCT1显著高表达,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说明进行无氧呼吸;当葡萄糖充足时,MCT1能将乳酸和H+运出细胞,当葡萄糖缺乏时则运进细胞,说明乳酸被MCT1运进细胞,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详解】A、MCT1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与运输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之间的协调配合,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当葡萄糖缺乏时则将乳酸运进细胞”,说明乳酸
4、可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物质,B正确;C、癌细胞细胞质中乳酸产生较多,但当葡萄糖缺乏时则将乳酸运进细胞,说明癌细胞存在乳酸代谢,使细胞内pH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D、MCT1会通过影响细胞代谢从而影响癌细胞增殖,其基因可作癌症治疗新靶点,D正确。故选C。【点睛】3. 蛋白激酶A(PKA)的功能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了的蛋白质可以调节靶蛋白的活性。PKA有两个调节亚基和两个催化亚基,其活性受cAMP(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调节(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均有结合cAMP的结构位点B. cAMP与催化亚基相应
5、位点结合,导致亚基分离并释放出高活性催化亚基C. 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的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D. ATP是合成cAMP、DNA等物质的原料,也可作为生物的直接供能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据题干的信息:活化的PKA催化亚基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说明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的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2、据图分析: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产生无活性的调节亚基和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详解】A、据图分析: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产生无活性的
6、调节亚基和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说明调节亚基具有结合到cAMP的结构域,催化亚基不具有结合cAMP的结构位点,A错误;B、据图可知,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分离,B错误;C、据题干的信息:活化的PKA催化亚基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的过程即是ATP的水解过程,C正确;D、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cAMP,故ATP不仅是生物的直接供能物质,还是合成cAMP的原料,但ATP水解后形成的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D错误。故选C。4. 科研人员对野生酵母进行诱变处理
7、,导致图中某呼吸酶基因发生突变,获得了高产酒精酵母,该突变酵母甚至在有氧条件下也能产生酒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高产酒精酵母可能是酶3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新品种B. 野生型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都能产生COC. 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因缺少NADH导致丙酮酸不能转化成酒精D. 氧气充足时,高产酒精酵母菌在线粒体中大量消耗NADH【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
8、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根据图中丙酮酸的代谢途径可知,在酶3的催化作用下,NAD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NADH+,高产酒精酵母可能是酶3基因发生突变,导致NADH大量累积,有氧呼吸不能正常进行,丙酮酸用于无氧呼吸的量增多,酒精的生成量增多,A正确;B、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都能产生CO2,B正确;C、氧气充足时,细胞质基质中的NADH进入线粒
9、体中被利用,野生型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因缺少NADH导致丙酮酸大量用于有氧呼吸,不能转化成酒精,C正确;D、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菌在线粒体大量消耗NADH,产生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高产酒精酵母菌的酶3基因发生突变,无法利用NADH,D错误。故选D。5. 图1、2表示甲、乙两种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A(a)、B(b)分别表示甲病、乙病的相关基因(不考虑XY同源区段);图3表示A(a)、B(b)四种基因经过电泳所形成的条带分布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5的甲病基因和的乙病的致病基因均来自1和2B. 图3中的条带1、2、3、4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a、b、BC. 乙病的遗传方式与抗维生
10、素D佝偻病相同D. 7、9、10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Y、AAXBXB【答案】B【解析】【分析】图1中,1号、2号个体正常,其女儿5号患有甲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儿子7号患有乙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两种遗传病属于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图1中,1号、2号个体正常,其女儿5号患有甲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5的甲病基因来自1和2;7号患有乙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两种遗传病属于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7的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1,A错误;B、5和9的
11、都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因此3、4的基因型都为Aa,在图3中由3、4、5的条带1和条带2特点,可以推测条带1、条带2分别表示A、a基因;再分析条带3和条带4的特点,4不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BY,推知条带3、条带4分别表示b、B基因,故图3中的条带1、2、3、4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a、b、B,B正确;C、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C错误;D、7两病都患,9只患甲病,故7、9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Y,由图3可知,的基因型为AAXBXB,D错误。故选B。6. 三位美国遗传学家发现了控制生物节律(即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其核心组件的简化示意图如下(PER蛋白是
12、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关键蛋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PER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只有转录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PER/TIM蛋白复合物、mRNA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C. 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翻译水平的调控D. 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PER蛋白和TIM蛋白结合形成PER/TIM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转录过程;当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时,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详解】A、PER基因的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都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B、PER
13、/TIM蛋白复合物、mRNA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核孔具有选择性,物质不能自由进出,B错误;C、PER/TIM蛋白复合物对PER基因表达的调控属于转录水平的调控,C错误;D、PER蛋白积累后抑制PER基因的活性,早晨,PER/TIM蛋白复合物降解,对PER基因的抑制解除,所以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点睛】7. 联会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现象,两条同源染色体侧面紧密相贴并进行配对的现象。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并不是简单地平行靠拢,而是在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某些部位因交换形成清晰可见的交叉,图为某交叉细胞中交换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Ab、aB、ab
14、四种配子B. 交叉是交换的结果,在减数分裂前期能观察到C. 一般情况下,染色体越长可形成的交叉数目越多D. 交换是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A【解析】【分析】1、不考虑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一个卵原细胞可产生一种配子。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Ab、aB、ab四种子细胞,图中未表明该细胞是精原细胞还是卵原细胞,若是精原细胞,则产生四种配子;若是卵原细胞则产生一种配子,A错误;B、交叉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B正确;C、一般情况下,染色
15、体越长,可交叉互换的片段越多,形成的交叉数目越多,C正确;D、基因重组类型: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等,基因重组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后代,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故选A。8. 糖皮质激素(GC)是肾上腺皮质合成的类固醇激素,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而长疗程和大剂量GC给药不仅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还会直接抑制肾上腺合成和分泌GC已知GC的分泌还受昼夜节律变化和应激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通过口服进行GC给药,肾上腺细胞也存在GC受体B. GC对CRH和ACTH的释放均具有反馈调节作用C. 推测GC可能具有减弱免
16、疫系统功能的作用D. 昼夜节律变化或应激引起GC分泌的过程不涉及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从化学本质的角度分为蛋白质类、固醇类等,其中蛋白质类的激素由于易被消化酶消化不能被口服,只能注射的方式,而固醇类激素既可口服也可注射。激素调节一般都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机制。【详解】A、由题意可知,糖皮质激素(GC)是肾上腺皮质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可以通过口服进行GC给药,长疗程和大剂量GC给药不仅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还能直接抑制肾上腺合成和分泌GC,因此肾上腺细胞也存在GC受体,A正确;B、GC对CRH和ACTH的释放均具有反馈
17、调节作用,B正确;C、由于GC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推测GC可能具有减弱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C正确;D、昼夜节律变化或应激是一种外界刺激,感受这些刺激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因此,引起GC分泌的过程涉及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D。9. 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并转移到细胞核内,经一系列信号放大和转变,引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等生物学效应。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是必要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光敏色素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
18、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B. Pfr和Pr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C. 光敏色素是一种化学本质类似生长素的信号分子,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D. 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答案】C【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指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质)。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A正确;B、接受红光刺激后无活性的Pr转变为有活性的Pfr,光敏色素的
19、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也发生改变,B正确;C、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接受信号的物质,C错误;D、增加红光照射能提高Pfr/(Pfr+Pr)的比值,有利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有利于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D正确。故选C。10.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方法和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均使用了差速离心法B. 孟德尔获得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 构建的DNA双螺旋塑料模型和用橡皮泥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D.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途径和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0、法【答案】A【解析】【分析】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详解】A、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使用了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使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A错误;B、孟德尔获得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C、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构建的DNA双螺旋塑料模型和用橡皮泥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C正确;D、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途径标记的是亮氨酸中的H,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标记的是P和S,D正确。故选A。1
21、1. 某地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群密度越大,增长速率越小B. 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 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 该环境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答案】B【解析】【分析】1、环境容纳量:该环境长时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2、题图分析: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1,种群数量增加;=1,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N2之前,甲、乙种群数
22、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B、曲线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Nt+1/Nt均等于1,因此甲、乙种群数量仍相等,B正确;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C错误;D、由图可知,该环境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D错误。故选B。12. 下图表示两种生境下捕食者蝾螈对池塘中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蝾螈的捕食作用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的优势减弱B. 因生态位不同,在无蝾螈情况下三个种群会长期共存C. 实
23、验可证明霍氏蛙种群数量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D. 干旱环境是影响蟾蜍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蝾螈、池塘水位,因变量是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变化。霍氏蛙、灰树蛙、蟾蜍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竞争。有无蝾螈和池塘水位多少会影响三种生物的相互关系。【详解】A、从图形看出,两种生境下有蝾螈与无蝾螈捕食作用对比,无蝾螈捕食时霍氏蛙的种群数量均增加,说明有蝾螈的捕食作用会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优势减弱,A正确;B、无蝾螈时池塘自然干燥与池塘水位相比,蟾蜍种群数量减少,灰树蛙种群消失,干燥状态下,三个种群不会长期共存,B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菏泽市 2023 届高三一模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