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生物一、选择题:1.高原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减少可适应寒冷、低氧环境,线粒体DNA(mtDNA)在低氧适应性上起关键作用。mtDNA上的功能基因指导合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多种复合物及ATP合酶的核心亚基,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tDNA的功能基因突变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是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B.线粒体内的各种蛋白质都是由mtDNA指导合成的C.氧化型辅酶转化成还原型辅酶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D.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主要是寒冷低温环境所致【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
2、知,高原动物为了适应低氧环境,线粒体DNA(mtDNA)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由题意“mtDNA上的功能基因指导合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多种复合物及ATP 合酶的核心亚基,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可知,mtDNA 的功能基因突变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是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A正确;B、线粒体内的蛋白质一部分是由线粒体DNA(mtDNA)指导合成的,一部分是由细胞核中的DNA指导合成的,B错误;C、氧化型辅酶转化成还原型辅酶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进行的,C错误;D、由题意可知,高原动物细胞的
3、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主要是基因突变所致,D错误。故选A。2.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白色念珠菌(一种真菌)菌丝会大量生长,侵入细胞引起疾病。V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对菌丝形成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不同浓度药物D(一种ATP酶抑制剂)对V蛋白的作用,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后,实验组加入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D溶液,室温孵育10min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定量分析反应体系的绿色深浅,得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色念珠菌有细胞壁、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结构B.实验结果表明,
4、随药物D浓度的增加,对V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C.该实验对照组应加入与实验组中所加药物D溶液等量的蒸馏水进行处理D.V蛋白能将储存在ATP分子中特殊化学键的能量释放出来【答案】C【解析】【分析】1、题图曲线分析:随药物D浓度增加,V蛋白活性相对值越来越低,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2、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详解】A、白色念珠菌为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壁、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结构,A正确;B、据图分析,随药物D浓度增加,V蛋白活性相对值降低,抑制作用增强,B正确;C、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对
5、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DMSO溶液进行处理,C错误;D、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而无机磷是ATP的水解产物,所以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V蛋白能将储存在ATP分子中特殊化学键的能量释放出来,D正确。故选C。3.2022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图中C1模块是用无机催化剂把CO2还原为甲醇,C3模块是将甲醇转换为C3,C6模块是用C3合成为C6,Cn模块是将C6再聚合成为淀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由CO2到GAP的过程相当于叶绿体中CO2的固定B.由GAP到G-6-P的过程在叶绿体内需要NADPH作还原剂C.Cn模块合成淀粉的
6、过程伴随着水的生成D.在固定等量CO2的情况下,该人工途径比植物光合作用积累淀粉的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
7、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由CO2到GAP (C3) 的过程在叶绿体中相当于暗反应的CO2的固定过程,A正确;B、由GAP到G-6-P的过程相当于C3被还原的过程,该过程所需的还原剂是光反应产物NADPH,B正确;C、Cn模块将C6再聚合成为淀粉,合成淀粉的过程是脱水缩合过程,伴随着水的生成,C正确;D、淀粉的积累量=光合作用的产生量一呼吸作用的消耗量,在植物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细胞呼吸,而在人工途径中只
8、模拟光合作用过程,没有呼吸作用消耗,因此在固定等量CO2的情况下,该人工途径比植物光合作用积累淀粉的量多,D错误。故选D。4.将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外源基因A和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外源基因a插入某卵原细胞中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含12C的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逆反”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分裂B.此过程产生的两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同时都含有基因A和aC.可能有一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和14C,一个卵细胞只含14CD.子细胞中只含有12C的极体数目是4或6【答案】D【解析
9、】【分析】常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据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分离,A正确;B、据题意可知:一个卵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细胞,该卵原细胞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3C标记的基因A,和14C标记的基因a,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经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卵原细胞均有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3C标记的基因A和14C标记的基因
10、a,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因发生染色体互换是不一定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子细胞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个细胞有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3C标记和14C标记,有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另一个细胞两条染色体都不含标记,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另一个细胞两条都不含标记;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另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另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另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即此过程产生的两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同时都含有基因A和a,B正确;C、按照B选项的几种情况推测,有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3C标记和14C标记的次级卵母细胞所产生的卵细胞同时含有13C
11、和14C标记;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的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可能只含14C,C正确;D、按照B选项的几种情况推测,若同时含13C标记和14C标记的染色体进入卵细胞,则三个极体均只含12C,若进入卵细胞的染色体只含13C标记或14C标记,则三个极体中有2个只含12C,若进入卵细胞的染色体只含12C标记,则三个极体中可能只有1个只含12C,又由于两个卵原细胞的分裂是上述几种情况中的随机的一种,则6个极体中只含12C的个数为2或3或4或5或6,D错误。故选D。5.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部分雌性个体的两条X
12、染色体随机失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4和1的基因型可能相同B.1是甲病携带者的概率为3/5C.2患乙病的原因是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失活D.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与乙病的致病基因频率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I-1和I-2 号不患甲病,后代II-1患甲病,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部分雌性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携带者有可能患病。【详解】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A、a控制甲病的一对等位基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B、b控制乙病的一对等位基因。I1的基因型为AaXBX-,I2的基因型为AaXbY,则II1的基因型为aaXBXb,I4的基因型为aaXBX-,4和1的基
13、因型可能相同,A正确;B、II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或2/3Aa,I4的基因型为aa,II3不患甲病,II3的基因型为Aa,1不患甲病但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31/2+2/31/2)(1-2/31/4)=3/5,B正确;C、I2基因型为XbY,遗传给II2的只能是Xb,I1的基因型为XBX-,2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或XBXb,患乙病的原因可能是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失活,也可能是基因型为XbXb,所以患乙病,C错误;D、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男性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XbY/(XbY+XBY)与乙病的致病基因频率Xb/(Xb+XB)相同,D正确。故选C
14、。6.某同学利用塑料片、曲别针、扭扭棒、牙签、橡皮泥、铁丝等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下列操作或分析错误的是()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B.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是因为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的形状和直径相同C.在构建的不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D.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1、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2、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3
15、、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详解】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A正确;B、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 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B正确;C、在构建的相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形成的氢键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 ,C错误;D、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所以当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 两条链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C。7.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
16、物在遗传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异,然后环境从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变异类型。下列有关适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B.群体中出现的各种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提高环境适应性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生物新类型形成的必要条件D.适应不仅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
17、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其变异的结果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并不是所有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B错误;C、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C正确;D、适应不仅是指生物体
18、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还包括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正确。故选B。8.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Hcrt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因素。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兴奋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B.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表达量较高,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C.缓解睡眠“碎片化”有效方法是
19、抑制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D.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详解】A、在体内,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B、由题干可知,与年老小鼠相比,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较高,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缩短,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B正确;C
20、、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因此,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D、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较小强度的刺激即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D错误。故选B。9.调定点是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下图表示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与调定点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高热持续期,可以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散热以降低体温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C.体温上
21、升期体温调定点升高,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1、体温调节的的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据图可知,某人没有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前,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后,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
22、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的体温逐渐上升到39;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人的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在下降期,调定点下降到37,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人的体温逐渐下降到37;在下降期之后,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高热持续期,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加盖棉被减少热量散失,排汗增加,散热增加,但是体温不变,不会降低体温,A错误;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B正确;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说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
23、层产生冷觉,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逐渐上升,C错误;D、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故选B。10.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简称DS,携带DNA抑制剂),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当DS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进入细胞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或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将其消灭。研究表明,DS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B.膜蛋白H基因可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量很高C.DS又称“生物导弹”,它能与膜蛋白H特异结合靶向作用于乳腺癌细胞D.DS进入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2023 届高三一模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