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标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1.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需在花开放时去雄B.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发生的时期相同C. 若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杂交,子代为粉红色花,该现象即为融合遗传D. 一种假说如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就说明该假说是正确的【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
2、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得出结论(分离定律)。【详解】A、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需在花未成熟时除去母本上的雄蕊,A错误;B、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均发生形成配子时,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C、若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杂交,子代为粉红色花,该现象不能认为是融合遗传,可能是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所致,C错误;
3、D、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B。2. 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染色体正向细胞两极移动,此时染色体:DNA1:2,有关该细胞说法错误的是A. 细胞同一极有同源染色体B.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C. 该时期不会使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D. 该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细胞内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且该细胞染色体正在向两极移动,说明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详解】A、据题意分析,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细胞内染色体:DN
4、A1:2,且该细胞染色体正在向两极移动,说明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根据A项分析可知,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C、根据A项分析可知,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没有发生着丝粒的分裂,故该时期不会使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C正确;D、根据A项分析可知,此时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该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D正确。故选A。3.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果蝇的灰体和黄体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灰体果
5、蝇和纯种黄体果蝇进行杂交,正交子代均为灰体,反交子代中灰体果蝇和黄体果蝇数目相同。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A. 正反交子代中雌果蝇均为杂合体B. 反交亲本中雌果蝇为黄体,雄果蝇为灰体C. 反交子代可根据表型判断性别D. 正交子代中灰体果蝇相互交配,所得后代结果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用纯种灰体果蝇和纯种黄体果蝇进行杂交,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判断其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6、,正交子代均为灰体,说明灰体对黄体为显性,则正交为XAXA(灰体)XaY(黄体)XAXa(灰体)、XAY(灰体),反交则为XAY(灰体)XaXa(黄体)XAXa(灰体)、XaY(黄体),正反交子代中雌果蝇均为杂合体XAXa,A正确;B、反交则为XAY(灰体)XaXa(黄体),反交亲本中雌果蝇为黄体,雄果蝇为灰体,B正确;C、反交则为XAY(灰体)XaXa(黄体)XAXa(灰体)、XaY(黄体),雌性为灰体,雄性为黄体,故反交子代可根据表型判断性别,C正确;D、正交子代中灰体果蝇相互交配即XAXa(灰体)XAY(灰体),所得后代结果符合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D。4. 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
7、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个体杂交,两对基因都可以用于验证基因分离定律B. 丙丁个体杂交,通过子代茎的高度和粒形可以说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 只有测交法才能揭示遗传定律的实质D. 丁个体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可能有4种或16种【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8、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甲乙个体杂交,YyrrYYRr,只有圆粒和皱粒可以用于验证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B、丙丁个体杂交,YyddRrYyDdrr,通过子代茎的颜色和粒形可以说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错误;C、杂合子自交、测交法均能揭示遗传定律的实质,C错误;D、丁(YyDdrr)个体自交,雌雄配子比例为ydr:YDr=1: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可能有4种,若Y与y交叉互换,雌雄配子比例为ydr:Ydr:yDr:YDr=1:1:1: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可能有16种,D正确。故选D
9、。5.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开C. 若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D. 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
10、遗传物质,A错误;B、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C、14C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含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C正确;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若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或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都会导致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D错误。故选C。6.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真核细胞(如酵母菌)的细胞核或
11、原核细胞(如细菌)拟核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下列有关质粒的说法错误的是A. 质粒彻底水解后能得到五种有机物B. 质粒上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质粒的基本骨架D. 对于酵母菌而言,基因仅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其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详解】A、质粒为环状DNA,彻底水解后能得到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其中磷酸不是有机物,故质粒彻底水解后能得到
12、五种有机物,A正确;B、质粒为环状DNA,故质粒上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B正确;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C正确;D、对于酵母菌而言,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分布,以及特殊的质粒DNA上,D错误。故选D。7. DNA复制为细胞分裂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某D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所占比例为a。据此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所含氢键数为m(1.5-a)B. DNA复制只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C. 分裂间期DNA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D. 该DNA分子第
13、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2n-1m(0.5-a)【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一般是双链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详解】A、已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am,则A=T=am,则C=G=(m-2ma)/2,又因为碱基对A与T之间连2个氢键连接,G与C之间3个氢键连接,故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m+3(m-2ma)/2=m(1.5-a)个,A正确;B、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也发生在无丝分裂过程,B错误;C、分裂间期经过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
14、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粒(点)连接着,C正确;D、由于D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则胞嘧啶为(m-2ma)/2,因此,该DNA分子复制第n次,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m-2ma)/2(2n-2n-1)=2n-1m(0.5-a),D正确。故选B。8. 囊性纤维化是北美白种人中常见的一种遗传病,患者气管被异常的黏液堵塞;常于幼年时死于肺部感染。在大约70%的囊性纤维化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影响了氯离子的跨膜运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CFTR蛋白可能是一种转运蛋白B. 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直接
15、原因是基因突变C.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FTR蛋白可能比正常人的CFTR蛋白缺少一个氨基酸D. 囊性纤维化的致病机理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囊性纤维病患者中,编码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缺少苯丙氨酸,进而影响了CFTR蛋白的结构,使其转运氢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详解】A、由题干“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影响了氯离子的跨膜运输”可知,CFTR蛋白可能是一种转运蛋白,A正确;B、由
16、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故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数目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C、囊性纤维化患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CFTR蛋白可能比正常人的CFTR蛋白缺少一个氨基酸,C正确;D、囊性纤维化的病因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D正确。故选B9. 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含a、b、c三条信息流向B. 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的补充不可能来自同一种RNA病毒C. 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可以体现出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D. 环
17、丙沙星抗菌药物可能通过抑制RNA的自我复制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含aDNA复制、b转录、c翻译三条信息流向,A正确;B、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的补充不可能来自同一种RNA病毒,如HIV病毒不进行RNA自我复制,进行逆转录过程,B正确;C、在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体现出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C正确;D、细菌
18、的遗传物质为DNA,环丙沙星抗菌药物可能通过抑制DNA的自我复制来抑制细菌的生长,D错误。故选D。10.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下列实例不属于该条途径的是A. 镰状细胞贫血B. 苯丙酮尿症C. 皱粒豌豆的形成D. 白化病【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A符合题意;B、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 绝大多数患者的病因是控制苯丙氨酸羟化酶(PAH) 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19、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不符合题意;C、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C不符合题意;D、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酪氨酸酶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实例,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 下表为不同类型细胞中DNA和mRNA的检测结果,说法错误的是检测的3种细胞卵清蛋白基因、珠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卵清蛋白mRNA珠蛋白mRNA胰岛素mRNA输卵管细胞+-红细胞+-+-胰岛细胞+-+说明:“+”表示检测发现相应的分子,“-”表示检测未发现相应的分子A. 由表可说明同一生物体不同类型的
20、细胞中,基因是相同的B. 在生物体中,三种细胞合成的蛋白质都不相同C. 胰岛素mRNA的形成可以体现细胞分化的实质D. 生物体多种性状的形成,都是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答案】B【解析】【分析】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这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详解】A、据表可知,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都含有卵清蛋白基因、珠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等,说明同一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基因是相同的,A正确;B、在生物体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种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B错误;C、胰岛素mRNA的
21、形成可以体现细胞分化的实质,即基因发生了选择性表达,C正确;D、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生物体多种性状的形成,都是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D正确。故选B。12. 某种实验小鼠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vy和a的控制,Avy为显性基因,表现为黄色体毛,a为隐性基因,表现为黑色体毛。将纯种黄色体毛的小鼠与纯种黑色体毛的小鼠杂交,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相同,却表现出不同的毛色: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表观遗传。下列有关表观遗传说法错误的是A. 子一代小鼠毛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vy基因的一段特殊的碱基
22、序列甲基化程度不同导致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程度不同B. 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的可能原因是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结合C. 表观遗传现象出现的原因只与DNA甲基化有关D. 表观遗传现象可以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小鼠毛色的改变是因为Avy基因的前端有一段影响Avy基因表达的特殊的碱基序列被甲基化。发生在基因或基因前端的甲基化修饰均导致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进而影响性状。甲基化程度越高,Avy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越明显。【详解】A、基因型Avya小鼠毛色不同的原因是Avy基因的前端有一段影响Avy基因表达的特殊的碱基序列被甲基化,甲基化程度不同导致
23、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程度不同,A正确;B、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的可能原因是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启动子结合,B正确;C、DNA甲基化只是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之一,C错误;D、在表观遗传中,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相同,却表现出不同的毛色,因此表观遗传现象可以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故选C。13.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能体现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不一定可以遗传给后代C.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碱基数量的改变,但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D. 基因突变后若氨基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吕梁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