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酵母菌和蓝细菌中都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A. 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O2固定B. 线粒体内O2和H结合生成水C. 核糖体上tRNA与mRNA结合D. 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答案】C【解析】【分析】1、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2、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
2、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O2固定,A错误;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B错误;C、蓝细菌和酵母菌都能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过程,该过程中核糖体上的tRNA可与mRNA结合,C正确;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故不含核孔这一结构,D错误。故选C。2. 通过差速离心法从大鼠肝脏中分离得到破碎的质膜和呈小泡状的内质网。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进一步分离,测定不同密度的组分中磷脂、蛋白质和RNA的含量,结果如图1。在显微镜下观察密度为1.130 g/cm3和1.238 g/cm3的
3、组分,结果如图2。依据上述结果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 质膜和光面内质网主要在图2-a的组分中B. 图2-b的组分中小黑点为核糖体C. 据图1推测质膜可能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D. 图2-b的组分中含有DNA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对于DNA的粗提取而言,就是要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详解】A、密度为1.130g/cm3的组分主要含有磷脂、蛋白质,质膜和光面内质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则质膜和光面内质网主要在图2-a的组分中,A
4、不符合题意;B、密度为1.238g/cm3的组分主要含有RNA,核糖体的成分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则中小黑点为核糖体,B不符合题意;C、据图1含有磷脂,则主要是生物膜成分,并且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则推测质膜可能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C不符合题意;D、离心的结果中含有磷脂、蛋白质和RNA,不含有DNA,所以图2-b的组分中没有DNA分子,D符合题意。故选D。3. 研究者发现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患者线粒体氧化功能异常活跃,使他们摄入远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体重却很低。该病是由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使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功能异常,合成ATP明显减少。据此推测不合理的是()A
5、. 患者耗氧量可能高于正常人B. 患者线粒体分解丙酮酸高于正常人C. 患者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加D. 该病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远离A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就转化成了ADP。【详解】AB、患者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功能异常,合成ATP明显减少,则为了正常的生命活动,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进行呼吸合成ATP,线粒体分解更多的丙酮酸,AB不符合题意;C、患者的呼吸速率上升,但合成的ATP少,所以更多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C不符合题意;D、
6、该病是由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符合题意。故选D。4. 下图是果蝇DNA复制的电镜照片,图中泡状结构、和是复制过程中形成的复制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多起点、边解旋边复制提高了复制效率B. 的DNA复制起始的时间早于和C. 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链D. 参与DNA复制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复制泡的大小可代表复制时间的长短,复制泡越大,复制时间越早,说明耗时越长。【详解】A、DNA复制时,多起点、边解旋边复制提高了复制效率,A正确;B、由图可知,的复制泡最小,说明其复制时间晚于和,B错误;C、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
7、则,即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链,C正确;D、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将双螺旋解开,DNA聚合酶将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到新合成的单链上,D正确。故选B。5. L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H基因突变,导致H酶活力缺乏所致。据此不能得出()A. 突变基因仅由女患者传递B. H酶的合成由核基因控制C. 该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D. 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更高【答案】A【解析】【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详解】A、该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h,可由男患者进行传递,传递给
8、女儿,A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该病是由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H基因突变,导致H酶活力缺乏所致,X染色体上的基因属于核基因,即H酶的合成由核基因控制,B正确;C、该病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X染色体属于性染色体,该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D、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更高,D正确。故选A。6. 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放到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如下图),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扩大培养,重复实验25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接种时,将高浓度菌液涂布在平板培养基上B. 处
9、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C. 重复25次实验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D. 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的细菌抗药性较强【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的思路为:将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放到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在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若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则随着培养次数增多,耐药菌的比例增大,在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平均直径变小。【详解】A、将高浓度菌液涂布在平板培养基上,使平板上长出密集菌落,利于观察抑菌圈,A正确;B、处滤纸片周围未出现抑菌圈,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B正确;C、随重复次数增加,抗药菌株的比例增加,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C错误
10、;D、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可能是耐药菌,所以,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的细菌抗药性较强,D正确。故选C。7. 以下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A.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B. 血红蛋白与O2结合C. 激素运输到靶细胞D. 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不符合题意;B、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进行,B符合题意;C、激素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C不符合题意;D、内环境中存在与乳酸反
11、应的缓冲物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B。8. 某人血液化验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范围,胰岛素含量则低于正常范围。上述指标异常可能引起()A.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B.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
12、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某人的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故其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AB错误;C、某人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范围,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D、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某人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范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D错误。故选C。9. 下图为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小脑局部神经组织图像,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以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B. 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C. 是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D. 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是线
13、粒体,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详解】A、是线粒体,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A正确;B、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膜,B错误;C、是突触小泡,神经递质释放前的储存场所,C正确;D、处发生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B。10. 感染甲型HIN1流感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机体在清除病毒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 抗原呈递细胞向B淋巴细胞呈递病毒抗原信息B. B细胞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别与其结合C.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D. 体液中的病毒可以被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吞噬【答案】A【解析】【分析
14、】1、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
15、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而不是抗原呈递细胞直接向B淋巴细胞呈递病毒抗原信息,A错误;B、B 细胞要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即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别与其结合,开
16、始分裂、分化,B正确;C、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正确;D、体液中的病毒可以被抗体结合,也可被巨噬细胞等吞噬消化,清除病毒,D正确故选A。11. 玉米根尖处于垂直状态时,茎芽中合成的生长素(IAA)通过中柱运输到根尖,均等地分布在根冠的各个方向;将玉米幼苗水平放置时,幼根会弯向下方生长。科研人员建立下图所示模型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机理。推测弯曲生长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 含淀粉体的根冠细胞感受重力变化B. 根冠细胞中生长素载体重新分布C. 根冠中的生长素向伸长区运输D. 根尖近地侧的伸长区细胞生长更快【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在垂直放置的根
17、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基部,导致经由中柱运来的IAA在根冠均等分布;在水平放置的根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近地侧,导致根冠远地侧的IAA向近地侧运输,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快,故根向地生长。【详解】ABD、在水平放置的根中,含淀粉体的根冠细胞感受重力变化,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近地侧,导致根冠细胞中生长素载体重新分布,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尖近地侧的伸长区细胞生长更慢,向地侧的伸长区细胞生长更快,AB正确,D错误;C、在弯曲生长的过程中,根冠中的生长素向伸长区(极性)运输,近地侧的伸长区生
18、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C正确。故选D。12. 用一个装有葡萄糖溶液的容器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增长逐渐停滞。限制其增长的因素不包括()A. 容器的大小B. 葡萄糖量C. 酵母菌增殖方式D. 酵母菌的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食物、天敌、寄生出生率、死亡率等;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等。【详解】A、容器的大小会限制酵母菌的数量增长,A不符合题意;B、葡萄糖作为酵母菌的食物,会限制酵母菌种群的增长,B不符合题意;C、酵母菌种群的增殖方式不会限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C符合题意;D、酵母菌的密度会限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
19、长,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 将某同学用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获得该同学的生态足迹(如下图)。为减少其生态足迹,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A. 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B. 多吃肉类、少吃蔬菜C. 随手关灯、少用空调D. 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废纸【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详解】A、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可减少吸收汽车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A不符合题意;B、食用蔬菜比食用肉类生态足迹小,B符合题意
20、;C、随手关灯、少用空调可减少资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C不符合题意;D、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废纸可减少吸纳废物的面积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 人源干细胞传代培养时,容易出现凋亡现象。为研究物质Y和E是否能阻断细胞凋亡,利用物质Y和E处理传代培养的人源干细胞,检测某种促进凋亡的蛋白C和内参蛋白G的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接触抑制不是细胞需传代培养的原因B. Y能够明显阻断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C. 内参蛋白G应在细胞间表达量差异较大D. 实验还需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物质Y处理传代培养后的人源干细胞中含有蛋白C和
21、蛋白G,蛋白C可以促进凋亡,所以Y不能明显阻断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物质E处理传代培养后的人源干细胞中不含蛋白C,但实验还需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才能更好的分析物质Y和E是否能阻断细胞凋亡。【详解】A、接触抑制是细胞需传代培养的原因,因为正常细胞具有接触抑制,如果不分瓶培养,就会导致细胞停止分裂,最终衰老死亡,A错误;B、根据题干可知,物质Y处理传代培养后的人源干细胞中含有蛋白C和蛋白G,蛋白C可以促进凋亡,所以Y不能明显阻断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B错误;C、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内参蛋白G在各细胞间表达量差异不大,C错误;D、实验还需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才能更好的分析物质Y和E是否
22、能阻断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D。15. 下列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的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A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并培养计数某种微生物的菌落数目B诱变剂处理愈伤组织细胞并观察其分裂特定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配C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非本地鸟类种群的年龄结构D标记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转入的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
23、,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并培养,属于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不能用于计数,A错误;B、愈伤组织发生的分裂是有丝分裂,不能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配,B错误;C、标记重捕法要求在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而非本地鸟由于迁出率较高,故不适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且转入的目的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故标记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可检测转入的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D正确。故选D。第二部分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6题。16. 为研究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1)滨蟹在海岸潮间带中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海淀区 2023 届高三 学期 期末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