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学案-第10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生物学案-第10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学案-第10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考点一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任务1完善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从而_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任务2比较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比较项目 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_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取值为:_)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_计算种群数量(计算公式为:)根据面积或体积计算种群密度注意事项随机取样
2、样方大小_样方数量_宜选用双子叶植物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1.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2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
3、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3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
4、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考向一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1.经典高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
5、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考向三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3.2023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
6、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任务1“J”形曲线分析(1)条件:_。(2)公式:NtN0t(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连续增长。任务2“S”形曲线分析(1)条件:_。(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曲线特点(4)K值:又称_,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任务3完成“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曲线图见图文智连)类型“S”形增长“J”形增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_环境资源_K值有_值,K/2
7、时有最大增长速率_K值,增长率_曲线形成原因_竞争加剧,_数量增多无_,缺少_任务4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_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K值。(2)对K/2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_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_值处(若
8、达_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任务5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_、波动、稳定和_等。(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和_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自然因素:气候、_、火灾、地震等。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等。类型“S”形增长“J”形增长数量变化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任务3图示1.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
9、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2(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数。(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考向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1.2023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
10、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考向二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考查3.经典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
11、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考向三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4.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曲线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防治鼠害,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B生物防治既能控制鼠害虫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C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即是鼠群最小的K值D引入的生物与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5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
12、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结果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形增长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任务1完善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因素的影响。(2)在_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增长;在_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增长。任务2完善实验流程任务3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
13、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2) 血细胞计数板的常见规格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3)计数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
14、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天数量/个123456(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考向一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
15、意事项分析1.2023长沙调研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考向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2.2023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
16、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考向三酵母菌计数实验的综合考查3.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
17、。网络建构提升长句应答必备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4“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3浙江1月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些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互动探究案 高考 生物学 10 单元 种群 群落 课堂 互动 探究 及其 动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