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三中与凤阳县临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解析版).docx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三中与凤阳县临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三中与凤阳县临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9月考试卷生物学试卷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2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B.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C.
2、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以不是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如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环境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BD、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D正确;C、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故选A。2. 下列全部属于内环
3、境成分的是()A. 氨基酸、丙酮酸、乳酸B. 载体蛋白、泪液、抗体C. Na+、葡萄糖、激素、CO2D. 纤维素、色素、血浆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所以丙酮酸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
4、误;B、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泪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Na+、葡萄糖、激素、CO2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纤维素是植物多糖,可能出现于动物体的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C。3.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与淋巴的相似程度比甲更高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含量较多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
5、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甲为血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位于血浆中, A错误;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乙(组织液)与淋巴的相似程度比甲(血浆)高, B正确; C、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C错误;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中, D错误。故选B。4. 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 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C. 人的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会失水皱缩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
6、主要取决于Na+和K+【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
7、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C、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会有外界的水渗透入细胞内,可能发生吸水涨破现象;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红细胞失水,可能发生皱缩现象,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D错误。故选D。5. 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坚持素食小蛔虫进入淋巴管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A. 只有B. 只有C.
8、 只有D. 【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毛细血管管壁破损,血浆中物质进入组织液,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造成组织水肿,正确;长期坚持素食,导致蛋白质摄入少,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引起组织水肿,正确;小蛔虫进入淋巴管,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物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中,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
9、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正确。综上所述,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6.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 坎农提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C. 血液中出现缺氧、CO2升高等变化,说明稳态失衡D.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发生的主要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详解】A
10、、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B、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B正确;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失调是指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机体出现了相应的病症,而血液中出现缺氧、CO2升高等变化可通过机体进行自我 调节,因此并不能说明稳态失衡,C错误;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B。7.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以由一个神经元完成B.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
11、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不同点: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而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形式较固定和较低级的反射活动,通过皮下各种中枢即可形成。【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由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完成,所以至少有2个神经元,A错误;B、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B错误;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C正确;D、机体内条件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一般受
12、脊髓控制,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C。8.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脑损伤可导致人体生物节律失控B. 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C. 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D.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13、详解】A、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B、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所以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C正确;D、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故选C。【点睛】9.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C. 当人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消化腺的分泌加强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主要负责躯体运动,还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干也是进行反射的低级中枢神
14、经系统,主要负责呼吸和心跳,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详解】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和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正确;C、当人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消化腺的分泌减弱,C错误;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故选C。10. 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 传出神经B.
15、传入神经C. 神经中枢D. 感受器【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A错误;B、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B错误;C、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能够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C正确;D、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C。11. 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痛感,如图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B. 刺痛感先于拾手动作发生C. 电激处会引起抬
16、手并产生疼痛感D. 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为感受器,为传入神经,为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为效应器。【详解】A、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C、是感受器,电激处会引起抬手,但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不是处,C错误;D、针刺手指时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
17、与即可完成,D错误。故选A。12. 给猫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猫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猫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 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 若反复听铃声而不给予投喂食物,猫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
18、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详解】A、食物引起猫分泌唾液的反射的中枢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反射弧不同,C正确;D、若反复听铃声而不给予投喂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失,猫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D正确。故选B。1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发挥作用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ATPC. 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时需要消耗能量D. 当完成一次信息传
19、递后,若神经递质未被分解,将使后膜持续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但是没有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是胞吐作用,需要消耗ATP,B正确;C、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时,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C错误;D、神经递质存在兴奋
20、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当完成一次信息传递后,若神经递质未被分解,将使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B。14.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B. 降低突触间隙中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会变为曲线C. 曲线的下降段是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
21、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曲线模式,A错误;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所示,B错误;C、曲线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曲线模式,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膜电位的变化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并结合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滁州市 明光市 凤阳县 中学 2023 2024 学年 月考 生物试题 word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44955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