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读书笔记.docx
《诗经选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选读书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选读书笔记篇一: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全部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屹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头,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须要强大的集体力气,须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须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特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特别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
2、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说明,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状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
3、;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很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行。“比”,用朱熹的说明,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之意。诗经中用比方的地方许多,手法也富于改变。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改变来比方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方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说明,是“先言他物
4、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忱、剧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主动的人生看法,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干脆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改变。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
5、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改变,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篇二: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体系行将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在探究中,时人惊呼:周文疲敝,礼崩乐坏。在这个有序、无序不断转换的历史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文化极度旺盛。可谓一百零一花齐放一百零一家争鸣。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基础之上,中国各地涌现了各种民间民谣,后经孔子圣人之手点滴积
6、累修整,终成诗经我国第一部一诗歌典籍。 它汇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泉,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精粹。诗经的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并真率的表达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中多处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三一百零一,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给人的感受,就像是一汪清泉,澄澈见底,毫无杂质。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渐渐品,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它所要表达的思想。 读诗经可发觉,它的题材多出自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描绘爱情与婚姻的诗,这类在诗经中居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调,同时也是
7、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其次是鞭挞社会黑暗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诗,这类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最终一类是有关上古神话传闻、英雄事迹的诗,它成为了我们了解上古社会的宝贵资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孩提时代的我们就起先诵念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歌,虽不知其诗经本源,但是对于诗经也多少有所涉猎。诗经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根深蒂固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千一百零一年来,诗经的光彩照旧靓丽夺目。其至高至极的地位从未随时间的迁徙而有所变更。 除此之外,诗经的文学造诣亦是极为玄妙。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明慧睿智。读诗经更能让我们明智。诗经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名言、要义和故事三部分。
8、其中 各种名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亦文辞曼妙,意境邃远都是历来所被称颂的佳句。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有些词句比如“窈窕淑女”“投桃报李”等等不仅被历代文献所引用,而且至今仍为人所熟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言”,同时也说明这些诗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有许很多多的圣人贤者将诗经奉为堪史要典,诗经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单纯是优柔的词句,或唯美或悲凉的爱情抑或生活故事。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它所表达的古典浪漫现实主义情怀是基于现实历史背景之下,透过诗经这层薄纱我们不仅能发觉当时社会背景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现状,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发展与变
9、迁,社会文化氛围人民群众思想等历史线索。诗经不同于史书的是它从另一个方面对我们充分展示了春秋到战国年头的社会面貌。它用简短朴实的语言,娴熟的表达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古代史实长卷。这亦是诗经经久不衰的缘由之一吧。 在现如今文化泛滥的年头,各类文化层出不穷,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大浪潮,对于中华绚烂文化蕴含的挖掘与学习更我紧迫。读史使人明智,读诗经使人明智又明理,它教给我们的是中国古代的整个文化大背景,小小的一本书承载的是多数深厚文化哲理,诗经不愧为中国第一诗歌典籍!篇三:诗经读书笔记 自由的“风” 读诗经有感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古代先人才智的结晶,它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而我却独爱风。风
10、即民风,记述的都是基层人民最真实的想法和朴实的追求,或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或是对身边一件小事的记录,有庆贺新婚的,有庆祝生子的,叙说着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诗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表达的思想也大胆直白。 小学时,学校举办过“经典诵读活动”,从今我便与诗经结下不解之缘。那个时候的我对诗经并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读起来很通俗,不饶口。有时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地读不胜读,美不胜收!依稀记得当时背诵的第一首是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庆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是说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
11、开的桃花一样,很快乐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佛望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溢美妙的希望。 细致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第一章以艳丽的桃花比方新娘的年轻娇媚。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装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怯,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快乐热情的气氛。其次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美妙祝福。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这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密祝福新娘家庭的兴盛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选读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