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五省新课标高考真题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23年五省新课标高考真题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年五省新课标高考真题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理科综合生物学科1.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单糖。下列关于人体内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受激素的调节B. 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能经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C. 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原D. 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脂肪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答案】B【解析】【分析】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详解】A、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血糖含量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A正确;B、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
2、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一般通过主动运输,B错误;CD、血糖浓度升高时,在胰岛素作用下,血糖可以进入肝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并合成肝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CD正确。故选B2.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合理密植,即裁种作
3、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措施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 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 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 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答案】A【解析】【分析】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做馒头或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
4、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4、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5、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6、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7、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措施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
5、误;C、措施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 D、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故选A。3.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
6、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详解】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7、,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正确;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选B。4. 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
8、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
9、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详解】A、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B、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B正确;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C正确;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故选D。5. 某研究小
10、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 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 基因型是AABB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 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
11、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C、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
12、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D、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故选D。6. 某同学拟用限制酶(酶1、酶2、酶3和酶4)、DNA连接酶为工具,将目基因(两端含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和质粒进行切割、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 下列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方案合理且效率最高的是( )A. 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3切割,用E. coli DNA连接酶连接B. 质粒用
13、酶3切割、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用T4 DNA连接酶连接C. 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用T4 DNA连接酶连接D. 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2和酶4切割,用E. coli DNA连接酶连接【答案】D【解析】【分析】DNA连接酶:(1)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类: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详解】A、酶3切割后得到的是平末端,应该用T4 DNA连接酶连接,A错误;B、质粒用酶3切割后得到平末端,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后得到的是黏性末端,二
14、者不能连接,B错误;C、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得到的黏性末端不互补,不能连接,C错误;D、酶2和酶4切割后得到的黏性末端都是“GATC-”,可以互补,E. coli 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故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2和酶4切割,能用E. coli DNA连接酶连接,D正确。故选D。7.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_。(2)植物细胞分裂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完成。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_,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_。(3)给
15、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有_(答出1点即可),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_(答出2点即可)。【答案】(1)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 . 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 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 . 光敏色素 . 温度、重力【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小问1详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年五省 新课 标高 考真题理综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